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作文题库 作文题库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_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zmhk 2024-05-30 人已围观

简介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_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尽力为大家解答关于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关于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的话题,我们开始讲解吧。1.人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_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尽力为大家解答关于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关于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的话题,我们开始讲解吧。

1.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一亿有多大》教案及教学反思

2.小学四年级数学口算除法教案

3.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1亿有多大》教案

4.新课标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计算工具的认识》教案三篇

5.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烙饼问题

6.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_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一亿有多大》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材在数概念的教学中,十分重视数感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但由于1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因此在“大数的认识”这一单元后,安排这个综合应用,旨在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利用可想像的素材充分体验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

       这个综合应用活动,分以下三个部分。

       1.猜想1亿有多大。

       提出问题“你能想像1亿有多大吗?”,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结合生活经验,先猜想一下1亿有多大,引出所要研究的课题。

       2.探究活动范例。

       教材呈现了一个小组进行探究活动的范例,提示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3.讨论交流。

       教材安排了一个各小组间互相交流实验方案的环节。通过交流丰富学生对1亿有多大的感受。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向他人学习,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习惯。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过程,借助具体事物,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渗透选用小基数类推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

       3、学会用生活周围的数据,形象地描述大数,培养主动、自觉地运用和理解数的意识。

       4、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培养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感知一亿的大小。

       2、难点: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准备

       纸、实物投影、计算器、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100 000 000",提问:这个数是多少?应该怎样读?同学们都会读、写这个数,可是1亿实际有多大,谁能大胆用身边的事物来描述。

       、今天我们一起去探究一亿有多大。(揭示课题板书:一亿有多大)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通过谈话引入,简洁明快,直奔主题。]

       二、自主探究,培养数感

       1、猜一猜。 

       师:大家眼睛闭着,在大脑里大胆猜想一下:1亿有多大?(师生共同猜想)。

       学生发挥想象,说说自己想象中1亿的大小。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老师也和你们一样好奇,不知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有什么好方法进行验证吗?

       2、操作验证。

       第一步:确定方案

       (1)确立研究的问题——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厚?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要想研究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厚,是否真的要找出1亿张纸摞起来直接进行测量呢?不能直接测量怎么办?启发学生说出:可以先测量一部分纸的厚度,再由部分推算出整体是多少。

       教师继续提问:那"一部分"应该取多少呢?

       启发学生说出:可以先量出100张纸的厚度或1000张纸的厚度。

       教师追问:你们为什么不取125张、1028张呢?

       教师说明:为了计算方便,应该取整百、整千、整万的数量。

       (2)明确活动目的、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分别取100张或1000张纸来测量厚度,描述活动过程,从中体会一亿的大小。

       第二步:进行实验

       分别取100张或1000张纸的高度为基数,分A组和B组进行测量。

       (1)让A组的学生取100张纸测量高度,然后推算一亿张纸的高度。

       (2)让B组的学生取1000张纸测量高度,然后推算一亿张纸的高度。

       各小组依据方案开展活动,并将获得的数据、推算过程补充记录在记录表中。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有针对性地指导、帮助。

       (3)以100张纸为例。

       ①测量高度:约1厘米。(为了计算方便,预备的纸张要有选择。)

       ②问:1000张呢?--10厘米

       10000张呢?--100厘米--1米

       100000张呢?--10米

       1000000张呢?--100米

       10000000张呢?--1000米

       100000000张呢?--10000米

       ③推算结果。

       一亿张纸的高度是1万米。

       问:你们知道1万米有多高吗?你们知道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有多高吗?(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8844.43米,学生如不了解"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可以学校教学楼为例:我们教学楼的一层约4米高,1万米就相当于2500层楼那么高。)

       (4)以1000张纸为例。(方法同100张纸相同)

       ①测量高度:约9厘米。

       ②提问引导。

       ③推算结果。

       一亿张纸的高度是9000米。

       (5)为什么选择不同的基数进行测量,推算的结果就不同呢?(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选择的基数不同,实验的精确度也会不同。基数越大,误差越小。可让学生思考:如果取1亿张纸来进行测量,还会不会有误差。)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三步:获得结论

       学生根据对以上信息、数据的分析,结合具体情境描述出一亿的大小。

       第四步:表达交流

       (1)小组交流活动过程。

       (2)活动小结。

       ①进一步想象一亿有多大。

       ②对小组的活动过程进行评价。

       [通过交流,丰富学生对1亿有多大的感受,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向他人学习、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习惯]

       3、直观感受

       (1)师:我国约有13亿人口,如果每人每天节约1粒米,那么全国1天大约可节约多少粒?如果每人每天平均吃400克,13亿粒米又够多少人吃1天呢?

       师:了解到这种情况,你有何感想?(渗透思想教育)

       (2)请10个小朋友的胳膊伸直,手拉手,量一量长度,接着推算1亿个小朋友将手拉在一起的长度。

       课件演示说明:地球赤道长40000000米,1亿个小朋友的手拉起来,围赤道大约要转3圈。

       (3)阅读有关"1亿有多大"的信息。

       ①1亿张纸叠在一起,比珠穆郞玛峰还要高。

       ②1亿秒的时间约是3年需62天。

       ③1亿滴水可汇成3333升水,可装四辆大型运水车。

       ④我国移动电话用量去年已突破2亿多部。

       ⑤1亿粒米大约重2500000千克,用载重量为10吨的卡车来运,需250辆同时运才能运完。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我们是怎样来进行研究的?

       教师指出:1亿确实很大,浪费的确严重。但它再大,基数还是1。节约应从我们每一个人做起,从节约每一张纸,每一粒米,每一滴水做起。

       [设计意图:在应用中巩固方法,进一步强化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应用的意识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布置作业

       1、写一篇数学日记。

       2、从下面选择你感兴趣的题材开展活动。(也可自定题材。)

       一亿粒大米有多少吨? 一亿个硬币摞在一起有多高?

       附整节课设计意图:

       1亿有多大是第一单元学习结束后的一节综合应用课,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利用可想象的素材充分感受1亿有多少,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以下三点:

       一、 重研究方法的训练与研究能力的培养。

       教师以“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厚?”为研究素材,把教学重点放在了研究问题能力的培养和研究方法的训练上。“怎样才能知道1亿张纸的厚度?”这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问题。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要想研究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厚,是否真的要找出1亿张纸摞起来直接进行测量呢?不能直接测量怎么办?启发学生说出:可以先测量一部分纸的厚度,再由部分推算出整体是多少。这是一种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有了这种思想,学生再遇到像“1亿粒米有多重”、“一亿枚硬币摞起来有多高”这样的问题,便可以自己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引导学生组织探索,合作交流。

       新课程中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本节课的主旨,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亿有多大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一亿有多大。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活动,活动小组的结合,研究内容与活动步骤的确定,具体实验的进行……我都放手让学生去思考、交流,由小组合作完成,切实给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的平台和空间。

       三、 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教学中不仅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更注重让学生领悟教学思想方法。如一亿张纸的高度无法测量,学生想到可选测量一百张或一千张纸的高度,再推算一亿张纸的高度;一亿本书铺开的面积难以测量,就以测量一本书的面积,在推算一亿本书的面积,这样把复杂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一步一步解决,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领悟,有局部推算整体的研究方法。教学反思:这节活动课,我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经历猜测、实验、推理等过程,自主完成研究活动,从而充分感知1亿这个数有多大,并获得成功的体验。一开始上课,我设计了猜想情境,激发学生探索兴趣。我根据儿童爱猜的心理,让学生猜想1亿有多大。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不同,对“ 1亿”的猜想也是各种各样,这些猜想大都是凭感觉的,甚至是随意猜测;有的学生说:“1亿本书摞起来有一座小山那么高吧!1亿粒大米能装满一个房间吧!有的学生说:“大米粒太小,能装满一个衣柜吧!”还有些想法不合实际,但我并未扼杀学生的想象,而是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空间,让他们的好奇心得到充分的满足,使他们在想象和争论中激起探索的兴趣与欲望。

        给学生10条鱼,不如教给他捕鱼的方法,教学中不仅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更注重让学生领悟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1亿张纸的高度无法测量,学生想到可选100张或1000张纸来测量高度,再推算1亿张纸的高度;1亿本书铺开的面积难测量,就测量一本书的面积,这样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一步一步解决,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领悟,由局部推算整体的研究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活动,体会到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积累了许多数学活动的经验,增加了学习成功的经历,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1亿有多大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1亿有多大,那么,就要放手让学生自己活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有的学生准备了一定数量的稿纸、有的学生准备米粒、或一定数量的1元硬币……课堂上让学生根据准备的东西自由结合成活动小组,各组研究内容与活动步骤的确定,具体实验的进行等,我都放手让学生去思考,交流,由小组合作完成。事实说明,学生的内在潜力是很大的。通过实验他们推算出了:1亿张纸有6000多米高;1亿本数学书的面积约315公顷;1亿粒大米约1吨重……。学生通过实验推算出了结果,但这些结果比较抽象,很难想象出来,我适时出示了课前学生搜集的资料,与实验结果进行对照,学生不禁唏嘘一片。一亿张纸摞起来竟然有3个多王屋的天坛峰那么高;1亿本数学书有74个珠穆朗玛峰那么高,…学生直观的感受了1亿的大小。整节课,我让学生去实验、去发现、去探究,切实给了学生自主活动的平台和空间。课中我有点遗憾:就是当有学生问用数学书整本数的页数研究的问题,我却说:为了计算方便,应该取整百、整千、整万的数量。我如果再放手一点,让他按自己的方案研究那课应该更精彩,亮点也会更多的吧!就是确定研究方案、载体、方式这一环节没能与学生深入讨论,大胆让学生用各种各样的方式研究,今后要多灵变,灵通些,课上得更好些。

小学四年级数学口算除法教案

        教学目标:

        1.在作图、分类、辨析的活动中,了解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理解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的位置关系-----平行、垂直。

        2.在辨析与理解知识的过程中,初步建立平行与垂直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在合作与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与自主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在作图、分类、辨析的活动中,理解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

        在合作、探究、辨析的过程中理解垂直和平行的意义。

教学准备:

        题纸、三角板、小棒、记号笔

教学过程:

一、借助回顾旧知,引出新知。

        (一)对一条线的相关知识的回顾。

        1.出示,回顾旧知。

        (1)出示(线段)。

        监控问题:这是(线段)。谁还记得它有什么特点?

        (生:线段有两个端点,可以测量)

        (2)将线段的一端延长,成为射线。

        监控问题:现在呢?(射线),它有什么特点?

        (生:射线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不能测量)

        操作:将射线还原成线段,再延长线段的另一端。

        监控问题::它也是(射线)

        (3)将射线还原成线段,同时延长线段的两端,成为直线。

        监控问题:这是(直线)它的特点是什么来着?(直线没有端点,不可以测量。)

        2.归纳:在这幅图上,你都能找到哪些我们学过的线?来给大家说一说,指一指。

        看来,线段和射线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二)揭示课题:刚才,我们一起回忆了有关一条直线的知识。如果在这个屏幕上画两条直线,会是怎样的位置关系呢?这就是咱们今天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将旧知进行了复习,从而很自然地引出新知。

二、借助分类、学生辨析,了解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一)自主探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 请大家想像一下两条直线会是怎样的位置关系呢,画在纸上,也可以借助手中的小棒,先摆一摆,再画下来。每张纸上只画出一种,画大点让大家都看得见。你能想出几种就摆几种,就画几种。开始!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搜集资源。

        监控:(1)这是同学们的想法,看看,你还有什么补充吗?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这种情况标上序号。(标号)

        (2)我们一起来看看,既然都是直线,又知道直线是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的,咱们给这些直线延长延长,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出现呢?(学生来延长)(换一种颜色,让学生延长)

(二)集体研讨,辨析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引导学生分类,辨析。

        监控问题:这么多种情况,我们怎么研究呢?(先分类)

        请大家两人一组,根据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给它们分分类。可以把序号写在题纸的背面,一会儿咱们一起来讨论,开始!

        2.集体研讨。

        ①相交与不相交

        ②引导学生分类,建立相交、不相交的概念,并板书。

        (板书: 不相交 相交)

        2.借助辨析,建立相关概念。

        (1)建立平行的概念。

        监控问题:

        ①师:我们先来看两条直线的这种位置关系,有人知道这样的两条直线叫什么吗?在生活中你见过吗?在哪儿见过?-----不相交

        ②数学中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平行,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平行?

        ③我们一起来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出示平行线的概念)

        提问:跟我们说的意思差不多吧?刚才咱们说的和书中的有什么不一样的吗?(同一平面),这两条直线是在同一平面吗?为什么?(都在这张纸上)这两条直线呢?(黑板上画出一组),能再说说什么是平行吗?

        ④建立平行线的表示方法。“∥” a与b平行,可以记作:a∥b,读作a平行于b或b平行于a

        (2)建立垂直的概念。

        监控问题:

        ①这种情况我们称它为不相交,也就是平行,那你们说这种情况呢?对,相交。

        提问:在这种相交的情况下,哪个最特殊?特殊在哪儿?

        ②建立垂直的概念。

        A. 谁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垂直?

        B. 看书上的叙述。

        C. 学习垂直的表示方法。

        ③建立相交不垂直的概念

        那这种呢?相交了,但不垂直,形成了两组对顶角,每组的对顶角是相等的。追问:那垂直呢?相交之后也形成了两组对顶角,它特殊在每组的对顶角都是相等的,都是90°其实只要是相交就会形成对顶角,这些知识我们到了中学还会继续学习。

        ④欣赏生活中的平行与垂直。(ppt)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平行与垂直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数学作业和课本中也能找到平行和垂直呢?)

        ⑤重合的处理:

        预设:A.如果学生画图的时候出现了“重合”

        监控问题:这个同学画出的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和刚才我们研究的都不一样,你知道这是什么吗?(请画出图的同学介绍)演示:重合的过程 (两条直线有无数个交点)

        B.如何学生没有在画图中出现,教师给图理解“重合”。

        (3)小结:看来,在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除了相交和不相交,还会有重合。对于重合的两条直线,我们到了中学之后还会对这样的直线作进一步的研究。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探究、集体辨析,得到了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并进行了分类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在不同的练习中巩固新知。

        1、出示平面图形和组合图形。

        过渡语:刚才我们了解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也在生活中看到了平行与垂直的例子,那如果是一个平面图形的呢?你还能找到平行或者是垂直吗?来,我们一起来试一试!要求:指出下面图形中的一组垂直与平行。(学生边指边说)

        (1)平面图形中的平行与垂直。

        追问:第五个,有互相垂直的两条边吗?

        过渡语:你们真了不起!也能在平面图形中找到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那如果是一个组合图形呢?还行吗?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在组合图形中寻找平行与垂直。

        看来,要想验证是不是垂直,三角板帮了我们大忙,真是数学学习的好帮手。

        2.深入研究平行与垂直的传递性。

        (1) 摆一摆,把两根小棒都摆成和第三根小棒平行,看一看这两根小棒互相平行吗?

        (2)把两根小棒都摆成和第三根小棒垂直。看一看这两根小棒有什么关系?

        过渡语:我们看了,也找了,那如果让你们动手摆一摆呢?行吗?来,小组合作,请你按照要求动手摆一摆,互相说一说,看看你能有什么发现?开始!

        监控:①哪组把你们摆的拿上来给我们大家来欣赏一下!再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②还有一个呢?先想象一下,猜猜看!然后再动手摆一摆进行验证!

        ③来给我们大家说一说吧!你们先猜的是什么?摆完之后呢?跟你们大家的想法一样吗?

        小结:看来,数学知识有的时候不能单凭猜测,需要我们进行验证,才能知道答案是否正确!

四、结合板书,总结全课。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以后我们还会应用这些知识学习更多的知识。

五、板书设计: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同一平面内

        不相交 相交 重合

        平行“∥” (对顶角)

        垂直 不垂直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1亿有多大》教案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

教材解析: 例1教学整十数除整十数的口算。通过分彩旗情景引出算式,然后呈现小棒图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教材呈现了两种口算方法。例2教学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的口算,重点是迁移例1掌握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

教学目标:

        1.理解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算理,掌握口算和估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和估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探索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及应用能力。

        3.体会口算方法的多样化,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 掌握口算和估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和估算

教学难点: 理解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算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题卡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给小动物找家,快速口算

        设计意图:复习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帮助学生回忆口算方法,为接下来的学习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做准备。

二、探究新知

        1.老师手里有80个气球,每个同学分两个,可以分给几个同学?

        提问:谁能列式,并说你是怎么算的?

        预设:80÷2=40(个)

        因为2×40=80

        所以80÷2=40

        提问:谁还有不同方法?

        预设:8÷2=4 80÷2=40

        2.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8里面有4个2,所以80里面有4个20.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将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融入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探索方法

        1.出示例1

        (1)有80面彩旗,每班分2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提问:读题说一说知道了什么。

        提问:谁能列式?

        预设: 80÷20

        提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预设:因为80里有几个20,就可以分给几个班, 所以用除法计算。

        提问:看着道题与80÷2有什么不同?

        预设:除数是整十数

        谈话:这道题又该怎么口算呢?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板书)

        2.活动:80÷20怎么口算,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

        3.指明汇报:

        预设1:因为20×4=80 所以80÷20=4

        预设2: 因为4个20是80,所以所以80÷20=4

        谈话:我们可以借助小棒图来理解,这里有80根小棒,代表80面彩旗,20根为一份,80里面有4个20,所以80除以20等于4.

        4.指明说一说,同桌再说一说。

        提问:还有不同方法吗?

        预设:因为8÷2=4 所以80÷20=4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我们可以把80看作几个十?那20呢?

        预设:因为8÷2=4,所以8个十除以2个十等于4

        指名再说

        总结:在解决这道口算时,有的同学用到了相乘法算除法,有的同学结合除法的意义来口算,你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口算。由于这道题是解决问题,我们还要写上答。

        设计意图:借助小棒图理解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算理,掌握口算和估算的方法。自主总结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归纳的能力。

        5.同学们利用了以前学习知识解决了新问题,这就叫学以致用,那这两道估算题目你能够结合以前学习的知识估算吗?自己试一试,再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预设:学生独立解决,再交流

        2.83÷20≈ 80÷19≈

        预设:83看成80 ,19看成20

        6.同学们说的'很准确,能总结一下这类题的估算方法吗?

        预设:两位数的除法估算,一般把两位数看作与它最接近的整十数,再用口算求出结果。

        (三)自主探究

        谈话:刚才同学们学会了整十数除整十数的口算和估算,如果把数据增大用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你还会算吗?请你尝试解决学习单上的题目。

        1. 学生尝试解决

        2. 学生板书

        3. 集体交流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口算除法和除法估算,同学们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

        问题,了不起,这句话送给大家。

        设计意图:借助所学的知识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培养迁移知识的能力。

四、巩固练习:

        1.书中做一做,计算接龙

        2.书后72页第1题

        3.书后72页第3题

        4. .书后72页第7题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对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和估算的方法掌握,提高计算的正确性。

五、总结

        数学小史

板书:

        口算除法

        80÷2=4 80÷20=4 (个) 150÷30=5(个)

        83÷20≈4 122 ÷30 ≈4

        80 ÷19≈4 120÷28≈4

新课标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计算工具的认识》教案三篇

       《1亿有多大》教案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从不同角度对1亿进行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2.经历课题研究、数学建模的简单过程,初步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研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愿意与他人合作,与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课题研究、数学建模的简单过程,培养对1亿大小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工具

        教学准备:课件、一包打印纸、一把大米、尺子、天平、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填一填:一个一个的数,10个一是( )

        10个10是( );10个100是( );10个1000是( )。

        1亿是10个( ),100个( )1000个( ),10000个( )。

        2、网络数据:

        2001年中国移动电话的数量超过1亿部。

        2005年中国的网民超过1亿人。

        哈雷彗星的尾巴长达1亿千米。

        我国的小麦产量一直稳定在1亿吨左右。

        中国移动平均每天可以净赚1亿元。............

        老师:

        一亿到底有多大呢?

        走路的时候就在想?一亿步有多远?

        吃饭的时候就会想?一亿粒米有多重?

        发作业本的时候就会想?数一亿本练习本要多少时间?............

        二、新知探究

        (一)数一数。

        1、质疑:出示一大堆本作业本场面让学生直接数疑惑:数不了

        2、解惑:讨论怎么办?化难为易

        问题?数作业本要花多少时间?

        材料?作业本,计时器

        步骤?先测出数1本(10本)所需的时间

        再推测出100本,1000本,100000本。。100000000本需要的时间。

        过程?表格式

        10本 100本 1000本 10000本 100000本1000000本 10000000本 100000000本

        9秒 ( ) ( ) ( ) ( )( ) ( ) ( )

        算一算

        合( )分钟=( )小时=( )天 =( )年

        小结?从现在开始(9岁)要数到18岁才能数完。

        3、试一试

        (二)量一量

        一亿张纸摞起来有多厚?

        (三).称一称。(小组合作)

        1、问 题

        数出100粒大米,称称大约重2.5克

        照这样计算,一亿粒大米约重多少克?

        2、步 骤

        1000(粒) 10000 100000000

        25(克) 250 2500000

        3、结 论:亿一粒大米约重2500000克。

        4、运 用

        (1)我们全国大约有13亿人,如果每人每天节省一粒米,全国一天大约能节省多少克粮食?

        (2)如果每人每天吃大米400克,这些节省下来的大米可供一个人吃多少天?大约合多少年?

        课后小结

        三、课堂小结。

        1、你知道了什么?(节约从每一粒米开始)每人每天大约吃400克大米,13亿中国人每人每天节约一粒米,大约够一个人吃( 81250)天?(223 )年。

        (积少成多,积沙成塔)喜马拉雅山高约88848米,一亿张白纸叠在一起比喜马拉雅山都还高!。。。。。未知的世界等待你去发现!

        2、你学到了什么?(化难为易)

        课后习题

        3、你还想知道什么,请用课堂上的方法和步骤继续研究。并将你收获到知识做成手抄报进行展示。

        板书

        一亿有多大

        研究问题: 难?易

        研究步骤 : 类 推

        研究结论: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烙饼问题

        #教案# 导语“计算工具的认识”分别介绍了计算工具算盘和计算器,还安排了有关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的阅读材料。教材安排了较多的直观图展示了算盘和计算器的实际应用、算盘和计算器的结构,比较形象直观,让学生在观察和活动中认识常用的计算工具。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自学,了解我国的传统计算工具——算盘,及其计算方法;使学生知道计算器上的各个功能键的作用,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习兴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算盘、计算器,计算器的使用

        教学难点:

        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3分)

        计算工具从古到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二、自主学习(5分)

        1、学生自主学习教材23--24页。

        (1)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史。

        (2)认识算盘。算盘上的每一档代表一个数位。我们选定一档作个位(做个记号),从这一档起向左数,就是十位、百位、千位、万位,这与整数的数位顺序完全相同。算珠都靠框时,表示算盘上没有数。计数时要拨主靠梁。一个下珠表示1,一个上珠表示5。在十位、百位、千位、万位拨珠靠梁,就分别表示几十、几百、几千、几万,“0”用空档表示。

        (3)计算器的认识。找学生说一说你知道计算器有哪些功能键?

        2、学生自主学习教材26页例1。

        3、尝试训练:825-138= 26×39= 312÷8=

        4、学生自主学习教材26页例2。

        5、学生汇报交流。

        6、教师强调并小结。

        三、自主练习(8分)

        师:通过刚才的自学,同学们已经初步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下面我们来进行自主练习,看谁把今天的知识学的,最棒!

        1、用计算器计算。

        55846+7646= 13027-8934= 66280×23=

        6908×37= 111111111÷9= 395412+10589=

        2、小组汇报。(抽签汇报,可以选择口头展示或黑板展示等)

        3、教师强调小结。

        四、当堂检测(发试卷)

        师:同学们,我们再接再厉,用的成绩来结束今天的学习,好吗?那下面我们进行课堂检测,看谁完成的又快又正确!

        五、评价总结(4分)

        1、教师面批3人左右,然后小组内交流答案,自批,统计正确率;

        2、小组汇报完成情况。

        3、教师总结错题的类型,再次精讲。

        4、学生谈收获和自我评价。

       篇二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2、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3、 能有意识地根据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4、 进一步感受

        教学重点:

        根据统计图提出和回答问题并能根据提供的信息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教学难点:

        自主探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指导学生完成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节约时间,保证教学目标的实施)

        一、情景引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人吗?你还知道哪些与人口有关的数据。下面是某地1985—2000年城镇和乡村人口的统计表, (课件出示) 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整理和分析这些信息,看看能有什么收获!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制作单式条形统计图(课前预习完成)

        师:在制图时要注意什么? 生答后师简要小结:作图时要注意线条要直,画完后要标上数据。

        2、自主探究

        ①学生观察单式条形图(课件分别出示城镇人口统计图和乡村人口统计图)。

        ②设疑问难:

        统计的现实意义,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③生尝试自主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可根据书上99页完成)师巡视并辅导个别差生。先完成的可以同桌比一比,说一说自己作的好的地方。

        3、合作交流

        ①展示学生绘制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生互评后教师点拨:这就是复式条形条形统计图。(出示制作好的大幅条形统计图并板书课题)

        ②讨论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然后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与其他同学交流。

        ③全班汇报、交流

        ④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⑤联系实际 激发情感 小组讨论交流,分析人口逐年变化情况。

        三、巩固应用

        1、出示某超市两种饮料月销售情况统计图,回答

        ①从统计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②如果你是超市老板,下个月应该怎样进货?

        2、出示1997-2000年我国废水排放量统计图,观察并回答问题。

        工业废水排放在逐年? 生活废水排放在逐年?

        从图中你想到了什么? (渗透环保意识)

        四、拓展应用

        1、请你调查你们小组同学一周内爸爸妈妈每天的睡眠时间,制成统计表。

        2、根据复式统计表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3、你发现了什么信息?

        五、 回顾总结,展示个性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想法和体会?

       篇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简单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包括结绳计事等远古计数方法、算筹的简单知识、传统计算工具——算盘,及其计算方法、生活中常用的计算器、和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史。展示人类伟大的创造过程和聪明才智,体会到人们为了方便在计算工具方面的探索和努力,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的教育。

        2.使学生知道计算器上的各个功能键的作用,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计算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利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正确使用存储运算键。

        教学策略

        1.计算工具的介绍可以结合第25页的阅读材料进行,使学生对计算工具的发展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2.算盘的介绍具有丰富的文化传统教育因素,学生可事先查阅资料,介绍算盘的发展过程和曾经广泛使用、对亚洲国家的影响等辉煌历史。

        3.介绍电子计算器时,重点在向学生介绍常用键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时,可利用学生手中的计算器,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各个功能键的作用。在弄清如何计算,和存储键如何使用等重难点时可运用电脑课件进行实际的演示。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来上一节数学课。同学们都知道,数学总是离不开计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计算工具。(板书课题:计算工具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计算工具

        你都知道哪些计算的工具?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介绍?

        生可能会答:计算器、算盘……

        设计意图:学生课前通过预习,查找资料。课一开始即让学生展示自己所了解的计算工具,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习兴趣。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有重点的请学生介绍如绳结、算筹等使用的方法,从而进一步使学生体会计算工具发展的过程。

        1.远古计数:

        师:看来同学们的知识都非常丰富,但有关计算工具的知识还远不止这些,计算工具从古到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远古时代,人类在捕鱼、狩猎和采集果实的劳动中,产生了计数的需要。人们就用什么来计数?(板书:远古计数)

        生回忆:手指、石子、结绳或在木棒上刻痕来计数。

        2.算筹:

        师:这种方法只能计数,而不能清楚的表示出计数级是什么事情,人们开始想一些新的办法来计数。这就出现了这样一种计数方法——算筹。(出示课件)

        (板书:算筹)

        师:介绍算筹:我国古代人用算筹计算。算筹是用271根木棍或竹子制成。在多媒体白板上展示。算筹是如何用来计数的。有数位,哪一位表示几就用小棍来表示。一个竖棍就是1,二个就是2,五个就用一个横棍来表示……空格表示零。

       3.算盘:

        师:后来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算盘作为计算工具。七八百年前,算盘已经在我国广泛使用。出示实物。

        展示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下面每颗珠子表示1。一档共表示多少?表示15。因为我国古代是15进制。现在是满十进一。所以算盘后来游船到日本、朝鲜等国。进行了改进。就是老师手里的这个算盘。上面是1颗珠子。一档表示多少?一档表示10。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特别实用。他计算数目较大和数目较多的加减法,更为简便。

        4.计算器:

        师:我们现在最常用的计算工具是哪一个?

        生:计算器。

        师:你在哪里见过计算器?

        生可能回答:菜市场、早市计算菜的价钱。超市计算物品的价钱。……(学生介绍)

        师:拿出你手中的计算器,同学们可以互相看一看,你们的计算器各部相同?因为根据各种不同的需要,所以有科学专用的计算器,有最简洁的计算器……但他们的功能都大致相同。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手中的计算器,让学生对计算器的大小、模样、作用有初步的了解,为下一步具体学习计算器的使用打下基础。并引起探索的兴趣。

        5.电子计算机:

        师:接下来科技又向前推进,人们又发明了什么?

        生:电脑。微机。

        师:电子计算机。(出示课件)

        生看课件: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

        师: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计算工具会更加先进。就等着在座的各位,你们这一代人去实现。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计算工具发展的演变史,认识算筹、各种算盘,了解算盘计数,让学生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感受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中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课件的展示快捷,而且本身它就是电子计算机,展示现代科技的发达。并引导学生,科技不会停滞,未来更先进的计算工具就等着你去发现,发明。

        三、计算器的认识和使用

        师: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使用计算器。拿出你们的计算器。你认识哪些功能键?他们都是干什么的?自己按按试试,琢磨琢磨。

        生摸索,尝试各个键子的作用,发现了就说出来。

        师根据学生的发现,引导全体学生学习。跟着老师的指示尝试。

        师:还有date表示日期,老师刚才听见有的计算器有声音,你知道如何去掉音乐和声音吗?自己琢磨琢磨。

        师:电脑展示各个功能键的名称。边出示,边讲解。

        师:现在我们就来用你手中的计算器进行计算。尝试一道加法:4468+1792=

        生进行操作。然后说出结果,并说明输入过程。先输入4468,再输入加号,输入1792,再输入等号。

        结果就出现了。(师可用电脑课件实际演示计算过程。)

        师:尝试减法、乘法、除法和小数计算。32010-8925= 126×39= 312÷8=

        6.34-4.7=

        生进行操作,输入数据,并说出计算结果。

        师:计算综合算式。复习运算顺序。当计算6396÷(520-438)时,怎么办?

        生讨论方法。可以用纸记录下来,再接着算。可以……

        师:我们来学习存储运算键的使用。M+表示存储数据,m-表示删除数据,mr表示提取数据。我们来尝试一下。输入520-438,算出结果,输入m+进行存储,然后输入6396÷,再输入mr进行提取,输入等号。

        师:重新演示一遍,以巩固。出示一道题目,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计算,并找一名同学到电脑上来演示。边演示边讲解过程。

        设计意图:认识计算器,我选用自主探究法,让学生自主了解计算器各个功能键的作用,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能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计算,探究计算规律,尤其是存储功能键的使用更是有趣又有难度。既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也可以端正学生对待计算器的正确态度,懂得合理地利用它。

        四、练习应用:

        师:看来同学们都会使用计算器,那我们就借助计算器来做一个游戏好不好?

        1.闯关游戏:

        (游戏规则:1、以小组为单位,共闯两关,两关都过即为获胜。2、每关开始以老师口令为准。)

        2.寻找方法速算:

        25×4×8= 13897×16×0= 99+199= 155555÷5=

        五、拓展延伸: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计算工具,你还想了解哪些有关的知识?课下同学们可以到网页中继续去了解计算器的相关知识。

        板书设计

        计算工具的认识

        1.远古计数

        2.筹算

        3.算盘

        4.计算器:m+存储 m-删除 mr提取

        5.计算机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学具模拟烙饼过程,让学生感悟统筹思想,初步了解统筹的含义,掌握烙饼问题的统筹方法,并能实际应用。

        2、在问题探究、动手模拟、交流争辩等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规律探寻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3、 通过交流争辩活动,使学生体会交流争辩这一学习方法的价值。

        教具准备大圆(锅子)一个,小圆(烙饼)9个,多媒体课件一套

        学具准备每两位学生一份学具,包括一个大圆与九个小圆,实验记录单四份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一,开门见山

        1,直接出示(锅和饼):这是什么 这两样东西放在一起能做些什么

        2,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烙饼问题 (板书:烙饼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问题,理解题意

        火车站附近的烙饼店来了五位顾客,每人想买一个饼,急着赶火车,限定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烙熟一个饼的两面各需要3分钟,店里的烙饼锅一次只能放两个饼.同学们,你们说,这三个顾客能吃上烙饼吗

        (1)生猜想

        (2)师:到底能不能呢 首先我们要理解题意,请问:

        "两面各需要3分钟"什么意思 请用手势示意说明. 所以烙一个饼要几分钟

        "一次只能放两个饼"什么意思 请用手势示意说明. 所以烙两个饼要几分钟

        (3)如果烙熟1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 (6分钟)谁来烙一烙

        为什么是6分钟 (正面3分钟,反面3分钟)

        (4)如果要烙两张饼的话,最少要几分钟 (6分钟)谁来烙一烙.

        2×3=6(分)中"2""3"各指什么

        师:1张饼最少要6分钟,烙2张饼应该12分钟才对,这怎么回事儿

        (因为一个锅可以同时烙两张饼)

        2,探究"分组烙"

        (1)那4张饼怎么烙 (4×3=12(分)中的"4"指什么 )

        (2)介绍"分组烙"法

        (3)6张,8张,10张……怎么烙 最少需要多少时间

        (4)反馈:你发现了什么

        3,探究"轮流烙"

        (1)师:如果烙3张饼,怎样烙最省时呢

        (2)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烙一烙

        1)请同学们静静的想一想,你打算怎么烙,用了几分钟,它是最少时间吗

        2)有了想法后,先独自用老师发给你的材料动手烙一烙,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烙的过程轻轻的说过同桌听.

        师:想一想,我怎么向同学汇报,能让大家听的明白一些.

        (3)反馈交流:指名生回答:

        生1: 2张+1张,6分+6分=12分(让一生板演)

        生2:口述板演:③②→3分钟→②拿掉

        ③①→3分钟→③好了

        ①②→3分钟→①②也好了

        师:谁听明白了 指名生3再一次板演.师指导口述过程.

        (4)同桌合作,动手用学具烙一烙

        请每位同学用刚才这位同学的方法,烙一烙,算一算,验证一下这样烙是不是9分钟

        (5)师:请同学比较这两种不同的烙法,为什么烙法2就来得省时间呢

        ①请每个同学静静地想一想,把两种方法对比一下,为什么 (独立思考)

        ②汇报.根据生的汇报师小结:

        烙法1第二次的时候只放1张饼,太浪费了.烙法2每次都是两张饼在同时烙,不浪费.看来我们烙饼的时候尽可能使锅里有两张饼在那里一起烙.这样就不会浪费时间,最省时间.也就是说我们在平时解决问题时,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它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6)给烙法2取名字

        师:烙法2还有那么多的数学奥秘,你能给她取个名字吗 (交替烙,轮流烙)

        4,探究"分组烙+轮流烙"

        (1)假如烙5张饼,怎样烙最省时间 谁来介绍一下方法

        (2)介绍"分组烙+轮流烙"法

        (3)现在你会解决了吗

        火车站附近的烙饼店来了五位顾客,每人想买一个饼,急着赶火车,限定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烙熟一个饼的两面各需要3分钟,店里的烙饼锅一次只能放两个饼.同学们,你们说,这三个顾客能吃上烙饼吗

        (4)烙7张呢 9张呢 11张呢 怎样烙最省时间

        a,同桌合作烙一烙,并完成把结果写在练习纸上

        b,反馈:你发现了什么 (你怎么这么快就想出来了,有什么好方法吗 )

        (5)那烙12个饼采用什么烙法省时呢,为什么

        (6)那你觉得什么情况下分组烙省时,什么情况下两种方法结合省时

        三,发展时间

        1,一个锅一次能同时烙3个饼,两面各需要烙3分钟,烙熟6个饼最少需要多少时间

        2,一个锅一次能同时煎2条鱼,两面各需要煎5分钟,煎熟3条鱼最少需要多少时间

        四,课堂总结

        师:学了今天这节课,你想说什么

        五,拓展延伸

        智力题:假如这个锅一次能烙10张饼,而现在有15张饼要烙.请你想一想,需要多少时间

        教学反思:

        《烙饼中的数学问题》是人教版教材第七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通过教学除了教给学生知识外,还要给学生留下点什么 我认为"饼"如何烙以及其中蕴含的规律固然重要,但这只是知识技能的范畴,我不想仅停留在就知识教知识的层面上,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这些才是学生持续发展,终生发展最重要的东西.本节课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问题情境.根据新课程标准,让学生借助学具操作,经历探索"烙饼"中数学知识的过程,逐步掌握烙饼的方法,在解决问题中初步体会数学方法的应用价值,初步体会优化思想.

四年级上册数学口算除法教案

        方向比速度重要,智慧比吃苦重要,学习比学历重要,机遇比关系重要,要什么比做什么重要!一份好的教案胜过好的物资。小学四年级期中试题。下面就是我为大家梳理归纳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数学 上册《小数的意义》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测量、猜想等学习活动,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2、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说出小数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小数的读、写 方法 ,并正确能读写小数;

        3、在合作与交流中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教法:

        教学方法 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组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尝试法、引导发现法、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小数的含义是属概念教学,较为抽象、凝炼,根据学生对概念的认知,一般遵循: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的这一规律。

        1、从生活中了解小数,明确要用小数表示的必要性。

        2、从已有的生活 经验 中,理解、抽象小数的意义。

        3、 通过观察、测量,让学生充分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从而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

        4、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及广泛运用,体验数学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和乐趣。

        教学学法:

        1、学会通过观察、测量、归纳,可以发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通过指导独立看书,汇报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创设“5.1”假期情景 ,使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念相吻合

        1、在假期里你买了什么物品?花了多少钱?

        2、老师买了一本书,同学们猜一猜要多少元?

        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归纳出不能用整元数表示的这种数,要用小数表示。引入课题。

        这样的设计,旨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发起学主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二、明确目标 探索新知

        同学们都知道小数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那么同学们想了解小数的什么?

        我预设学生的提问(预设)

        1、小数是怎么来的。(怎么产生的)

        2、什么叫小数?(小数的意义)

        3、小数是怎么读的,怎么写的?

        根据学生提的问题,师生分析问题

        1、师生小结小数的意义

        (1)象“0.1、0.3、0.9”这些小数叫1位小数。(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1位小数。1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2)象“0.01、0.04、0.18”这些小数叫2位小数。(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2位小数。2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3)象“0.001、0.015、0.219”这些小数叫3位小数。(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3位小数。3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2、学习小数的写法

        三、巩固新知

        1、练习“考考你”;(练一练)第1题

        2、用米做单位测量同桌的高度;

        3、菜市场买菜统计表。

        把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结合起来,使学生体验教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小结

        1、了解小数的历史。(小资料)

        了解小数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学了小数这节课,能谈谈你知道了些什么吗?

        五、作业布置

        1、从生活中记录一些小数,明天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2、完成《作业本》

        布置实践性的作业,使学生把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结合起来,体验教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年级数学上册《栽蒜苗》教案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1.学生复习条形统计图

        师:同学们前几天我们栽了蒜苗,还记录了它在15天内生长情况的数据,昨天,大家把自己栽种蒜苗的数据进行了整理,制成条形统计图,举在手里,展示一下。

        展示一学生的条形统计图

        生汇报图中数据

        2.提出问题,学生探究作图

        师:如果我们还想了解它从第3天到第15天整个的生长变化的情况,该怎么画呢?老师这有几种统计图,请你仔细观察,看哪一种更合适。(师出示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生任选其一。

        能不能在你作的条形统计图上作一些修改或补充,把它变成这种统计图呢?

        学生在小组内先讨论,再在图上试一试。

        学生作图后展示,汇报作了哪些修改,表示什么意思?

        3.生成新知,揭示课题

        师抓住学生将条形上的点连线,对比评价,选择优秀的作品,用多媒体演示由条形统计图演变为折线统计图(描点,连线)的过程

        提醒同学们:变成真正的折线统计图还要把原有的条形统计图擦掉

        揭示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读折线统计图,体会特点

        1. 读点

        师:图中的点表示什么呢?

        生说点的意义,(课件显示并标数量)

        2.读趋势,

        师:同学们都读出了点所表示的数量(板书数量),由点连成的线呢?

        生说表示蒜苗从矮长到高的生长趋势。

        读局部趋势,从第几天到第几天长得快,从第几天到第几天长得慢(板书趋势)

        3.估计

        根据这一趋势请你估计蒜苗第1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

        4.预测

        预测第2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并 说说 你的想法。

        三、独立制图。

        师:我们会读折线统计图了,那你会画折线统计图吗?怎么画呢?

        出示笑笑蒜苗生长情况统计表,你能将它制成折线统计图么?

        学生独立绘制笑笑的蒜苗生长情况折线图

        汇报评价

        说说图中的信息

        对比自己与笑笑的蒜苗生长趋势,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四、运用延伸

        1.出示 北京地区2003年5月新增病人的统计图

        (1)从上图中你能说说“非典”新增病人的变化趋势吗?

        (2)你能与同学说说产生这种变化趋势的原因吗?

        2.出示小玲家室内气温的变化统计图

        (1)小玲每隔( )时测量一次气温

        (2)这一天从8:00到16:00的气温从总体上说是如何变化的?

        (3)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3、出示百货大楼一年销售冰箱的总数量统计图

        根据趋势,作出决策

        师:如果你是销售经理,根据今年销售趋势,明年你有什么打算?大约进多少?为什么?

        五、课外拓展

        下课后收集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下节课交流

        四年级数学上册《正负数》教案

        教材内容: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并初步认识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通过教学,一方面可以适当拓宽学生对数的认识,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在第三学段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以及进行有理数运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①收集生活素材来渗透负数的概念。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②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③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正数、0、负数之间的大小有个直观的认识。

        ④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培养自主探求新知的良好品质及实际应用能力。

        学者分析:

        本班有学生62人,大部分属于中上水平,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他们好奇心强,具有创新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学策略:

        (1)通过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情景,帮助学生了解负数的意义。负数的产生和发展源于生活的需要。因此,教学本节课应注意为孩子们提供众多丰富的生活中的正负数现象,既让学生引起探究的兴趣,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体验到数学的无穷魅力和价值。

        (2)借助直观手段理解相反的分界点与“0”的关系。本课的难点在于学生不容易理解负数、正数与0的关系。如何突破难点,直观教学手段是关键。这其中温度计的观察和海拔图的使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逐步从直观到半直观再过渡到比较抽象地认识到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3)开展有层次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主动建构,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印存折明细记录贴入,观察支出(—),存入(+),这一栏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表示( )

        “_” 表示( )

        他们表示的意思是()

        {填相同还是相反}

        2、上网收索今天的天气预报,记录哈尔滨,和福州的气温数据。

        哈尔滨( )表示—--------------------------------------------

        福州( )表示—--------------------------------------------

        它们是以( )度为基准,例如:+16°表示--------------+16°表示--------------

        —16°与—16°表示两个( )意义的量。

        哪个地方的气温高,哪个地方的气温低?

        比较:+16°( )—16°{填>,<或=}

        3、带有“+”的数有-------------叫----数

        带有“-”的数有------------- 叫----数

        +16读作--------------------—16读作

        4、思考:0是正数还是负数?

        5、收集生活中不同用法的负数,并说说表示什么?

        二、讲授新课

        1、检查

        (1)+500表示存入500,—500表示支出500,它们表示的意思是(相 反 ){填相同还是相反}

        (2)打开天气预报图

        哈尔滨( —9°~~~—19° )表示—----今天气温零下9度到零下19度之间,气侯寒冷,下雪,结冰。------

        福州( 11°~~~~~6° )表示—----今天气温零上11度到零上6度之间,气侯较温暖 ,看不见下雪,结冰的现象。------

        它们是以( 0 )度为基准,例如:+16°表示--零上16度-----—16°表示----零下16度----

        +16°与—16°表示两个(相反 )意义的量。

        哪个地方的气温高,哪个地方的气温低?

        补充:认识数轴表示

        —16 0 +16

        (3)生汇报

        带有“+”的数有------------- 叫正数 注:也可省略“+”号

        带有“-”的数有------------- 叫负数 注:不可省略“—”号

        +16读作-正十六-------—16读作—负十六--------

        (4)0是正数还是负数?把你的思考与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小组汇报。

        总结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负数的分界点。

        (5)、举生活中正负数的例子

        例如:盈利与亏选,上车人数与下车人数,地上成数与地下层数,水位升高与下降,相反方向的距离等。

        学完这节学生还有疑难问题吗?,提出,由同学,小组解决,最后困难由老师及时解答。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相关 文章 :

        ★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条形统计图》教案范文3篇

        ★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大数的认识》教案范文3篇

        ★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小数的加减法

        ★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公顷和平方千米》教案优质范文3篇

        ★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案优质范文3篇

        ★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运动》精选教案范文3篇

        ★ 小学四年级数学题库

        ★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案优质范文三篇

        ★ 做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应用题

        ★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定律》教案优质范文三篇

       对于《口算除法》这一节内容要如何去坐好备课呢?接下来,我就和大家分享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口算除法教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口算除法教案

        教学内容

        人教2011课标版四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1课时(第71页例1、例2)

        教材分析

        ?口算除法?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基础上,本节课包含了整十数和整百整十数除以整十数,以及相应的估算,它既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要用到的,同时又是学生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笔算除法的重要基础。因此,口算除法的熟练程度将直接影响后续学习。本课重点就是探索口算方法,在探索口算方法时需要注意两点:一是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口算经验自主探索,二是注意提倡算法多样化。教学中既要注意让学生主动探索口算方法,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亲历探索的过程获得新的口算方法;同时还要注意组织好口算练习,设计新颖、有趣的练习形式,注意给每个学生都提供较多的练习机会,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掌握整十数和几百几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快速地口算整十数和几百几十数除以整十数;

        3.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数学思考:理解整十数和几百几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算理。

        问题解决:充分利用已有的口算经验自主探索整十数和几百几十数除以整十

        数的口算方法。

        情感态度:在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整十数和几百几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估算方法。

        本课知识点梳理

        1.整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三种方法:借助小棒计算、想乘法算除法、转化成表内除法进行计算。)

        2.被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估算;(一般把算式中不是整十数的被除数或除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把它看做与它接近的整十数,再进行口算。)

        3.几百几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三种方法:利用数的组成计算、想乘法算除法、转化成表内除法进行计算。)

        4.被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估算;(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把算式中的被除数看做与它接近的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把除数看做与它接近的整十数,然后进行口算。)

        备课资料

        除法的由来:在我国古代,人们很早就掌握了数的除法运算。最早使用是在先秦时期,或更早一些。形成于那个年代的《筭数书》中,关于除法的表示方式共有7类19种,涉及55条。

        自公元前春秋战国时代之前,我国出现了用?九九?表计算乘法以后,人们也总结了用口诀来计算除法的方法。《孙子算经》上说:?凡除之法,与乘正异。?当时我国主要是用算筹和口诀来计算除法的。

        设计说明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和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源于生活的情感体验。本课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新知、掌握口算和估算方法,更注重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和渗透类推迁移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的态度、学习能力以及价值观得到培养。

        首先,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关键,也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教学时让学生主动探索口算方法,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亲历探索的过程获得新的口算方法。

        其次,设计多样化练习,提高学生口算能力是计算教学的目标。教学中组织碰碰车、小组对抗赛、速算大PK等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练习口算,提高口算能力。

        课前准备

        一、 课前学情检测

        检测目标:复习表内除法和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检测学生对之前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为本节课学习扫清障碍,做好准备。

        检测内容: 18?3= 56?8= 54?9= 36?4= 42?6=

        450?9= 6400?8= 280?4= 2400?3= 560?7=

        二、教具学具的准备

        小棒、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范老师准备给大家编写一份口算比赛题,计划一共出80道,每列20道,

        排成几列?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习以为常的口算比赛题的编制引入,使学生很快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

        二、探究新知:

        1.探究整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1)认真读题,独立列式计算。

        (2)同桌交流计算方法。

        (3)全班交流:

        预设一:每10道为一小组,80道就是8个小组,每列20道就是把2个小组合在一起,这样就可以分成4组,所以80?20=4。(可以配合小棒图进行介绍。)

        预设二:4个20是80,所以80?20=4。(也就是想到4?20=80,根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来计算除法。)

        预设三:8?2=4,所以80?20=4。(也就是80是8个十,20是2个十,8个十除以2个十就得4。)

        (4)对比评价:

        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好? 想乘算除或利用表内除法计算都比较方便。

        (5)总结归纳方法:

        (6)练一练:

        90?30= 60?20= 80?40= 60?30=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实现算法多样化,在此基础上,再借助?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好?让学生有意识进行对比,使得算法得到优化。之后,及时进行优化后的方法总结和应用,达到理解和掌握的目的。

        2.探究几百几十数除以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1)出示算式:150?50

        (2)独立计算后,同桌交流计算方法。

        (3)全班交流:

        预设一:3个50是1500,所以150?50=3。(也就是想到3?50=150,根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来计算除法。)

        预设二:15?5=3,所以150?50=3。(也就是150是15个十,50是5个十,15个十除以5个十就得3。)

        (4)总结归纳方法:

        (5)练一练:

        270?30= 120?20= 280?40= 360?60=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有了整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经验,这里几百几十数除以整十数时,就放手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进行迁移,自主学习新知。

        3.探究估算的方法

        (1)出示问题,独立列式计算

        如果老师现在挑选出来的是83道题,还是每竖列20道,大约可以写成几竖列?

        (2)全班交流:

        83?20,把83 四舍五入估成80,80?20=4,所以83?20?4。

        (3)改变问题,继续思考,独立列式计算

        如果老师现在挑选出来的是120道题,每竖列28道,大约可以写成几竖列?

        (4)全班交流:

        120?28,把28 四舍五入估成30,120?30=4,所以120?28?4。

        (5)巩固练习:

        从下面各题中任选一题估算一下,完成后同桌互相交流

        90?31 121?40 160?38 222?70

        (6)总结估算方法:

        除数是两位数的估算,一般利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把被除数看做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或几百几十数,把除数看做与它接近的整十数,再口算出结果。

        设计意图:?四舍五入?的方法是学生三年级已经学过的方法,这里让学生通过自主尝试和交流总结得出方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交流表达的过程中促进其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巩固练习:

        1.快乐碰碰车

        60?20 63?20 90?30 92?30 40?20 41?20 100?20 103?20

        180?30 184?30 240?40 240?37 420?60 420?62 210?30 210?29

        2.速算PK(3分钟速算比赛)

        120?20 63?30 91?30 180?30 240?61

        141?20 200?40 102?20 420?71 212?30

        182?30 180?61 240?60 280?42 420?69

        420?61 270?30 540?60 720?80 564?80

        3.如果现在老师准备的速算比赛题一共有180道,我可以把它们怎么排列?请帮范老师设计一下排列方案。

        设计意图:三组题是三个层次,第一组题中的每小组两道是互相关联的,意在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口算方法;第二组则是没有联系的,独立存在的一些题,意在为后续的试商做准备;第三组则是一道开放性练习题,可以较好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看了四年级上册数学口算除法教案的人还看:

        1. 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

        3. 人教版初中一年级数学教案

        4.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5.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好了,今天关于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对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希望这个话题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的解答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