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作文题库 作文题库

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zmhk 2024-05-30 人已围观

简介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最近有些忙碌,今天终于有时间和大家聊一聊“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比较陌生,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而写的,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最近有些忙碌,今天终于有时间和大家聊一聊“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比较陌生,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而写的,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如何选择合适的数学教学方法

2.从一则案例谈小学数学“位置”的教学|小学数学教案模板范文

3.怎样教小学一年级数学中的分与合

4.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有多余信息的解决问题教学设计及案例点评和反思

5.急求:一份小学一年级或二年级数学教学案例,1500字左右

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如何选择合适的数学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完成教学任务所使用的工作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有讲解法、谈话法、演示法、讨论法等。今天我主要来讲解几种我们新课程倡导的的几种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发现法

       发现法是指教师不直接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根据教师和教科书提供的课题与材料,积极主动地思考,独立地发现相应的问题和法则的一种教学方法。

       发现法教学举例(一位数除两位数的教学)

       给出一道题39÷3。学生可先拿39个物品,每3个一份,把它们分成13份。做几个这样的题目后,可以让他们把物品10个组成一组。例如,给出这样一道题:“哈利买了4条糖果,每条有10块。他吃了1块,把剩下的每3块包成一包,分给同学们,分给了几个同学?”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解法:

       (1)每3个分成一堆,然后数出分得的堆数。

       (2)从3个10中各先拿出1个,剩下的每9个分给3个同学,再把其余的也每3个分成一堆。

       9+9+9+3+3+3+3=39(块)

       ↓↓↓↓↓↓↓

       3+3+3+1+1+1+1=13(人)

       (3)与(2)相似,但他们看出有4个9。

       9+9+9+9+3=39(块)

       ↓↓↓↓↓

       3+3+3+3+1=13(人)

       (4)他们看出3个10正好分给10个人,剩下的每3个分成一组。

       30+3+3+3=39(块)

       ↓ ↓↓↓

       10+1+1+1=13(人)

       (5)与(4)相似,但他们看出剩下的9正好分给3个人。

       30+9=39(块)

       ↓ ↓

       10+3=13(人)

       在学生得出解法之后,全班进行讨论。教师对不同的算法不给出评价。再出一道题,许多学生会选用比他第一次用的更为简便的方法。教师进一步提出引导性问题,促使学生找出更为有效的计算方法,形成一般的竖式计算。

       发现法有它的的局限性:(1)就教学效率而言,使用发现法需要花费的时间比较多。(2)就教学内容而言,它的适应是有一定范围的。通常适用于概念和前后有联系的概括性知识的教学,如求平均数、运算定律等。而概念的名称、符号、表示法等,仍需要由教师来讲解。(3)就教学的对象而言,它更适用于中、高年级的学生。

       (二)尝试教学法

       尝试教学法是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中一种影响比较大的教学方法。它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方法。

       1.尝试教学法的基本内容

       尝试教学法的基本思路就是:教学过程中,不是先由教师讲,而是让学生在上知识的基础上先来尝试练习,在尝试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引导学生讨论,在学生尝试练习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尝试教学法的基本程序分为五个步骤: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

       尝试教学法与普通的教学方法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改变教学过程中“先讲后练”的方式,以“先练后讲”的方式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

       2.尝试教学法的教学程序和课堂教学结构

       尝试教学法基本的教学程序可分为五个步骤。

       (1)出示尝试题

       尝试题一般是与课本上的例题相仿的题目,是课本上问题的变形。

       如书上例题:1/2+1/3

       尝试题:1/4+5/6

       出示尝试题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确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2)自学课本

       在学生尝试练习,对这个问题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看一看书上对这个题目是怎样讲的。教师提出一些与解题思路有关的问题:如上题,“分母不同怎么办?”“为什么要通分?”

       通过自学课本,学生可以知道自己对个问题认识的情况,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3)尝试练习

       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对所学的内容有了一个基本了解,并且大部分学生对解答尝试题有了办法,这时,就再出尝试题让学生试一试。一般采取让好、中、差三类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同时在练习本上做的办法。

       (4)学生讨论

       在尝试练习时,可能有的同学做得不对,也可能出现不同的做法。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解题方法,进行讨论。

       (5)教师讲解

       学生会做题,并不等于掌握了知识。教师这时可按照一定逻辑系统向学生讲解所学的内容。这种讲解是有针对性的,是在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在学生已经通过某种方式学会了或部分学会了解题方法时进行的讲解,更能够突出重点。

       以上五个步骤是尝试教学法在进行新课时所用的,作为一节完整的课,尝试教学法的课堂教学结构包括以下六个环节:

       (1)基本训练(5分钟);(2)导入新课(2分钟);(3)进行新课(15分钟);(4)巩固练习(6分钟);(5)课堂作业(10分钟);(6)课堂小结(2分钟)。

       这一教学结构的优点在于:突出了教学重点;增加了练习时间;改变了满堂灌的做法。

       3.其优越性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想自己试一试,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2)它可以充分利用教学中的最佳时间,使学生尽快地进入新内容的学习,并以较多的时间进行尝试性和巩固性的练习。(3)这种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教师一般都可以掌握,并且更有利于差等生的学习。

       4. 尝试教学法应用举例

        “商中间有零的除法”的教学实例。

       (1)导入新课:把复习旧知题中的645÷3改成615÷3,来继续学习。

       (2)进行新课:①学生尝试练习,试试看,这道题和以前的题有些不同,能做出这道题吗?②自学课本③学生讨论,针对学生的出现的算法进行讨论。④教师讲解。

       (3)巩固练习

       (4)课堂作业

       5.课堂小结其局限性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和自学能力,对年龄较小的学生不适合用这种教学方法。(2)适合于后继课的教学,对于新的概念原理的教学不宜使用。(3)对于操作性较强的内容不适用于运用。

       (三)自学辅导法

       1.自学辅导法的基本含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自学辅导法一般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阅读课本,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方法。

       2.自学辅导法的教学程序

       自学辅导法运用心理学的原理,采取适当步子、及时反馈的原则重新编写教材,运用自学辅导法,在教学中以学生的自学为主,规定了一节课中学生用于自学的时间在30~35分钟,这包括自学、自练、自检。教师用于讲解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5分钟。

       自学辅导法在教学中的基本步骤分为五步。

       (1)提出课题。教师可以直接导入新课,也可以复习有关知识后提出课题,后一种方法更加适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对高年级学生提出课题的同时,还应提供自学提纲,使其带着问题自学,围绕课题的中心问题边读边想,求得问题的解决。

       (2)学生自学。这一步主要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本,与此同时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教师要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年级、不同认知水平和教材难易选用相应的方式指导自学,考题指导要提纲挈领、简明扼要。

       (3)答疑解难。针对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解答,也可以启发学生进行讨论互相解答。为进一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在答疑之后,还要以再让学生阅读课本以巩固所学的内容。

       (4)整理和小结。由教师出题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检查,如发现有理解方面的问题要及时补救,还要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小结。小结时尽量让学生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进行概括,得出结论,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5)巩固和应用。根据教学内容布置课堂独立作业,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知识,初步形成技能。

       3.自学辅导法的主要优点在于:这种教法,能在课堂上基本解决问题,大大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由于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及时改正作业中的错误,使得教师从作业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时间用来备课和研究学生问题,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4、自学辅导法教学实例(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具体教学过程:

       (1)教师谈话

       (2)准备练习

       (3)进行新课

       ①出示例题和自学思考题

       例题: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

       时间(时)

       2

       5

       路程(千米)

       80

       200

       从表中可以看到,这辆汽车:

       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 ;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 。

       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关系?

       思考:什么是比例?组成比例需要什么条件?由这几个条件可以得到比例吗?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是怎样的?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②引导自学,总结法则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比例,说出比例的意义。

       引导学生集体讨论:组成比例的条件。

       让学生将比例转化为分数的形式。

       引导学生练习,思考:比和比例的区别。

       让学生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引导学生通过运用加、减、乘、除不同的方法,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

       ③质疑问难、精讲点拨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在解释疑惑的基础上,指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外项之积等于两内项之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4)课堂练习

       (四)“探究—研讨”法

       1.“探究—研讨”法的基本内容

       “探究—研讨”法的基本思路是把教学分为两个大的环节,即“探究”和“研讨”。

       第一个环节“探究”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去探索。教师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问题情景和必要的操作材料,让学生自己通过操作、思考,研究问题中各种因素或数量的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

       第二环节“研讨”是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最后由师生共同找出所学习问题的规律或结论。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不受这两个环节的限制,灵活地组织和运用。

       2.“探究—研讨”法的应用举例(求平均数问题)

       先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四个人。

       量出每个学生的身高,并根据测量的身高剪下一张纸条。教师提出,“怎样知道四个人连起来一共有多高?”“四个人平均有多高?”

       然后教师说明什么是平均数。并提出“如何求出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怎样表示出这个平均身高?”学生说出可以把全班的身高加起来,然后再用总人数去除。接着学生把表示每一个人身高的纸条贴在墙上钉的一张纸上,在平均数的地方画一条线。发现有些在线的下方,有些在线的上方。并分别用“-”和“+”来表示。学生把高出来的部分剪下来,恰好可以补上低下去的那一部分。学生感到非常兴奋。

       接下来又有同学提出了计算平均数的简便方法。找出最矮的同学的身高。把全班同学高出这个数字的值加起来,再除以全班总人数,再加上最矮的同学的身高,就是全班的平均身高。

       还有的同学提出了随便找一个标准线,与这个标准线进行比较计算平均身高的简便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对同一个知识点的教学,不同的教学方法会有不同的效果。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呢?教学方法的优化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保证学生学习活动的自主性

       教师选择教学方法必须把要学习的新知识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结合起来,使学生自身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但教学必须越过学生现实的发展水平,走在学生智力发展的前面,让学生始终处于"跳一跳"摘果子的学习状态。尝试教学法、引导——发现法、探究法在这方面体现得比较明显。 如教学“十几减9”是,首先由一个实际问题引人,"小明家来了一批客人,为了招待客人,小明洗了11个苹果,客人吃了9个,还剩几个苹果?"由问题引出题图,当学生直观数出还剩两个苹果后,教师进行目标激励:不看图,谁能想出怎样计算?学生就会主动搜索自己原有的、与新问题最接近的认知图式9+( )=11,11-10=1,9+1=10等。教师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创造。学生有多种思维方式:(1)想加算减;(2)先减去10,再加l ;(3)9和11都先加1再相减;(4)先算10-9,再算11-10,再把两个差和起来;(5)11先减去1得10,10再减去8;(6)11可以分为9和2,所以11-9=2;等等。教师安排学生互相交流想法,用"13-9=?"来验证自己的发现,互相出题,寻找十几减9的规律等一系列自主探索活动,使教学过程得到了明显优化。

       2.使教学目标能够完整

       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用不同的方法去实现,但绝不是各种方法的叠加,因此,在考虑将教学目标完整实施时,就必须将各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其最佳功效。仍以"十几减9"一节为例,该节的认知目标是会用"想加算减"等方法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可以选择讲授、探究、尝试等教学方法;情意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态度、价值观念和意志力等,教师由生活例子引人,学生非常感兴趣,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技能目标是让学生熟练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可以采用练习法;发展目标是激活和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发展需求的程度和层次,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超越教材的多种思维方式),采用探究、常识、实证等教学方法;自我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监督和自我调节能力,采用独立作业、独立思考、独立检查等教学方法。可见.在这一节课中采用了几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并整合为"自己探索‘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互相出题,自我检验"的自主探索教学法。

       3.促进教学进程的有序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无论有何不同,但所选用的教学方法一定要保证课堂教学进程紧凑有序,这是为了保证学生学习过程的完整性。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包括明确学习目标、提取材料信息、探索(猜测)方案、尝试实践、理解强化、内化运用等。在一节课里有时也可能是几个学习过程的循环提升。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有的教师首先让学生测量准备好的纸圆,找出各种不同的测量方法(绕线法、滚动法等)后,教师讲解,有的圆可以直接测量周长,但多数的圆不能直接测出周长,有没有别的办法呢?接着引导学生回顾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让学生感知、猜测周长可能和直径(半径)有关系,再让学生测量手中的纸圆,重复前一阶段的工作,把学生的思维定向从圆周长的探索上转移到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回顾上,找出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前后共用去了近30分钟,费时多,效果差,不如直接让学生自己探索。在学生寻求测量纸圆的方法中,随手记录测量结果,然后引导学生整理观察数据,猜测周长和直径(半径)是否有关系,是什么关系,从而发现规律,得出结论。这样能节约了十几分钟。要保证教学进程紧凑有序,学生学习过程完整流畅,就必须控制好教学节奏。如选用发现法教学,一定要注意对时间节奏的控制,选用讲授法,教师则要注意对自己语言节奏和学生情绪节奏的控制。另外,在教学节奏的安排上一定要考虑学生的思维活动规律,以一年级"10"的教学为例,知识的重点和难点都在10的组成与分解上,该知识点就要在前15分左右这一段时间安排完成,教师的指导语言必须清晰、明确,但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教学节奏,在前面耽误了时间,将近30分钟才开始安排学习10的组成与分解,于是不敢再放,只是让学生草草比划一下便开始了练习,就不会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

       好的教学方法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知识,重耍的是让学生会学、会用,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如教学完百分数,学生就能应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去解决有关利息、利税、保险等的简单问题;学习了统计的有关知识后,学生就能主动去收集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图表,了解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再一个是内部要素之间的延伸。数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讲究推理,知识之间都是有内在联系的,可以利用已有知识进行有效正迁移,如学好了整数才可以延伸到分数、小数。教师选择的教学方法不仅要让学生有兴趣学习本节内容,还要给学生留有余念,如在教学2~4的乘法口诀时,就要诱导学生主动去想5的乘法口诀有几句,是什么,6、7、8、9的乘法口诀又各是什么,促使学生自己去探索。

       4.深入了解学生.

       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要从两个方面人手:一是要通过平时的作业反馈了解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二是通过课堂教学观察学生有意注意的持久性、语言表达的逻辑性、思维方式的延展性。对处于不同年龄特点、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低年级的教学要注意采用直观式的教学方法,中高年级的教学则要注意多用发现式教学法;对理解能力强的学生采用质疑式的教学方法,对推理能力强的学生采用联想式的教学方法等。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例子,分析一些课堂上容易出现的问题。

        (一)自主:既要凸显主体,也要体现主导

        [案例1]教学片段:《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教师出示投影,屏幕上出现了公园里卖气球的场面,孩子们在买气球。

       师:总共有15个气球,卖掉了9个,还有几个?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算一算。

       生A:15-10+1=6;

       生B:10-9=1,1+5=6;

       生C:因为9+6=15,所以15-9=6;

       生D:9=5+4,5-5=0,10-4=6。

       ……

       师:同学们想出了很多方法,在这些方法当中,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

       师:用你们喜欢的方法完成下面的问题(略)。

        过去,我们过分地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出现了“满堂灌…‘填鸭式”的做法;现在,我们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中又出现了“放羊式”的现象。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地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使课堂教学“严而不死,活而不乱”。教师在重视学生的独特理解、珍视学生的劳动成果时,也要正确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不能因为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感受”,该否定的就不予以否定;不能说要“赏识孩子”,该引导的就不予以引导。对学生的一些独特见解,对一些是非分明的问题,教师应毫不含糊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为学生指点迷津。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为一个“导”字: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当学生出现偏差、走人误区时,要“引导”;当学生思路不清、认识肤浅时,要“开导”;当学生遇到困难、思维卡壳时,要“辅导”。

        (二)合作:从形式走向实质

        [案例2]《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教学片段

        教师呈现问题情境:

        母亲节到了,商店康乃馨3支12元,菊花4支20元,百合花5支40元,老师想买一束50元左右的花,请你设计一种方案。

        在这之后,教师立即让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按自己的喜好组成小组,开始合作学习。有的是一个优秀生在发言,其他学生当听众;有的是你一言我一语,却没有围绕主题;有的对问题还不清楚,无从做起……)

        然后各小组汇报学习成果并选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同学的发言被代表取代了。

        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是否采用要根据学习内容而定,关键是要看实施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在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哪些问题应该由学生独立解决、哪些问题应该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做到了然于胸。要注意三点:一是做好合作准备。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一定要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必须对所需要研究的问题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然后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二是明确合作目标。在小组合作之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小组合作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合作要达到什么目标、各自在小组合作中担任什么角色、需要完成什么任务,从而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三是形成合作机制。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组内成员应该有明确的分工,每一个合作小组都要有一名“领头羊”负责组内活动的组织与协调,确保合作学习有序进行,保证组内成员有平等的参与机会。

        (三)探究:该出手时才出手

         “做数学”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改变了以往数学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但学习方式的改变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用一种方式去代替另一种方式,让学生每节课都去亲自经历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既无必要,更不现实。一些名词、概念、事实等只能用陈述和讲解的方式传授,如负数的表示,在数字前面加"-"号,告诉学生就行了;两条直线平行的判定,也是不好操作和体验的,这类知识必须通过教师的讲授。

        四、整合:数学课别变了昧

        [案例3] 教学片段:一年级《认识人民币》。

       初步认识人民币后,教师设计了一个购物活动,让3名学生扮演售货员,其余学生模仿顾客,在布置好的小文具柜前购物。学生争先恐后地用仿真样币"购买"铅笔、本子、橡皮等。10多分钟过去了,学生仍兴致勃勃地摆弄着"买"来的物品,旁若无人地讨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反思]本节课的任务是"认识人民币",但在购物活动中,大部分学生把注意力放在了具体的物品上,"买者"和"卖者"都不去注意币值大小,对物品的兴趣远远超过了人民币。从形式上看,学生积极性高,主动地投入和参与了学习活动,活动中也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但这节课要完成什么任务?活动与认识人民币有多大关联?

        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实践、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改变以往数学教学忽视学生实践和感性操作的倾向。应该肯定,活动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本节课中,设计购物场景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但活动不应该只注重外在表现方式,更多的应是注重内在品质,要根据学科特点与学生年龄特点,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活动,用活动这一外显形式帮助学生理解、体会教学内容。  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强调数学教育生活化,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内容的置换,用"生活味"取代数学教育特有的"数学味",而应是借助现实、有趣的活动沟通生活场景与数学本质的联系,实现二者在更高层次上的整合。只是追求活动表面的热闹和形式,忽视对活动内在过程的有效转化和品质的提升,将使活动流于形式而难以收到实效。

       作为数学教师,要能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不同的课型合理地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而且还可以在这些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自己去探索和创立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只要是自己能够运用自如的,能达到教学目标的,就是好的教法。

从一则案例谈小学数学“位置”的教学|小学数学教案模板范文

        #一年级# 导语课件(Courseware)是具有共同教学目标的可在计算机上展现的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素材的集合。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课件(文字版)》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课件(文字版)

 《找规律》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科书第85页例1以及课后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基本技能:让学生发现、经历、探究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通过比较,从而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推理能力。

        2、数学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合理推理能力,并合理、清晰的阐述自己的观点。

        3、解决问题:合作中逐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

        体会一组图形重复出现多次就是排列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水彩笔、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感知规律

        师:这节课,老师想带领小朋友们做几节律动,看谁的眼睛亮最先学会,好不好?

        (教师示范:拍手两下拍肩两下。师重复两次后边做边说:学会的可以跟着老师做。师生一同接着活动,重复四、五遍后教师喊停)

        师:真不错,那再换一组头部运动:左右左右左右。(学生随着老师的示范不由得跟着做下去。)

        师:做得真好!刚才小朋友们为什么学得这么快?

        生:因为动作太简单。

        生:就是几个相同的动作重复做下去。

        师:那你们能不能也创造一组这样的动作让大家跟着做一做?

        (学生思考,自己比划。)

        师:好,谁先上来把你创造的动作教给大家,看谁最勇敢。

        生:一边说边做。

        师:真棒!创造了这样特殊的动作让我们大家做,其他小朋友还有没有自己的动作。

        师:像这样的一组动作重复做下去就叫做规律。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找规律。(板书:找规律)

        兴趣是的老师,课初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因此,课始我安排了“做律动”的游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感知了规律的存在。

        二、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1、观察场景,探究规律

        师:同学们开了联欢会,特意把场地装扮了一下。看,漂亮吗?用什么打扮的?(出示课件)

        生:有花、彩旗、灯笼。

        师:都是什么颜色的?

        生:有红旗和黄旗,有红灯笼、蓝灯笼,还有红花和紫花。

        师:它们是乱摆乱放的吗?

        生:它们排列的也有规律。

        师:那好,我们就来研究都有怎样的规律。(出示彩旗的课件)彩旗是按怎样的规律排列的?把你看到的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同桌之间合作)

        师: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生:黄红黄红黄红。

        师:能完整的说一说吗?

        生:我发现彩旗在排列时是一面黄旗一面红旗一面黄旗一面红旗这样重复地排列下去的。

        师:很棒,那是以什么为一组排列的呢?请你试着在书上圈出来。

        生:是按黄红为一组重复地排列的。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找规律已有一定的经验基础,但要想完整的表达却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把规律说完整、说清楚,既加深“规律”在学生脑中的印象,又体现了对学生学会完整表达自己思考方法习惯的培养。

        师:是啊!彩旗是按这样的规律排列的,再看看灯笼呢?(课件出示灯笼的排列,留给思考的时间)

        生:灯笼是按一个红两个蓝为一组这样排列的。

        师:是这样吗?(是)看小朋友又有怎样的规律?看谁找的最快。

        生:小朋友是一男一女为一组排列的。

        师:是的,彩旗是按黄红一组重复排列的,灯笼是红蓝蓝为一组重复排列的,小朋友是一男一女为一组有规律的排列的。从这里找到了这么多的规律,棒极了!

        师:看,谁能猜一猜这个后面是什么?

        生:后面是一个红色三角。

        师:可以怎样想呢?可以先观察形状再观察颜色。

        生:因为前面的图形是按一红一黄有规律的排列的,所以后面是一红一黄。

        师:小朋友们同意吗?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说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本环节设计了“想一想”的场景,让学生在自己喜欢活动中,探究发现规律、体验规律,使学生在动眼、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加深规律的概念

        2、图形的规律

        师:按你找到的规律,把后面空白的图形涂上颜色。(学生拿出图涂色)

        教师巡视,发现有涂完的同学,可以让互相介绍自己的想法。

        师:谁来介绍你的方法?

        生:我是这样涂的。前面是按绿黄一组重复排列的,到了这里正好是涂绿色和**。而三角形是按黑红紫这样的顺序重复的,后面就要是红色和紫色。(学生到展示台前介绍)

        师:你们同意他的想法吗?

        生:同意!

        师:检查一下,有没有涂错的同学?

        生:没有。

        师:把纸和彩笔放在桌子的最前面,看谁收拾的最快!

        师:看到小朋友们都能找到图形的规律,顽皮的智慧星想来考考大家,故意把一些图形藏了起来。

        (课件演示:顽皮的智慧星笑着挡住了每一组其中的一个图形)

        师:看!智慧星先把谁藏起来了?生:红色的圆形。

        师:同意吗?生:同意。(课件演示:智慧星消失。)

        师:智慧星又把谁藏起来了?生:**的倒立的三角形。

        师:对吗?生:对。

        师:这个智慧星的后面是谁?生:绿色的三角形。

        几组图形的规律难度不大,大部分学生都能回答出来。当课件演示掌声想起时,学生的热情很高,会忍不住也鼓起掌来,充分体验着成功的快乐,并且争先恐后的'抢着回答问题。

        3、猜规律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都猜对了。下面,老师也想摆一摆有规律的图形,请看老师做的。(出示PPT)。

        师:谁来猜一猜,老师下面接着会怎样摆?

        生1:会是一个红色正方形和一个蓝色圆形。

        生2:可能是一个**的三角形。(教师接着操作)

        师:谁猜一猜,下面会是什么图形?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一个红色的三角形,两个蓝色的圆形。)

        师:为什么第一次答案多种多样,这一次都认为是一个红色的正方形和两个蓝色的圆形呢?

        生:因为前面就两个图形,还没有找到规律,后面找到了规律了。

        师:是呀,只有图形重复出示了两三次之后才能找到规律。也就是说图形的规律不仅要看形状、颜色,还要看数量。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推理能力主要表现在: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本环节让学生在猜测图形的活动中,更加明确规律的概念,加深对规律的认识,培养了推理能力。

        三、实践运用,体会规律

        1、85页做一做。

        2、欣赏规律美

        师:生活中规律也是无处不在的,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有规律的,请欣赏。(课件演示)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通过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规律,欣赏规律,让学生发现原来数学离我们并不远,原来我们的学的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

        3、创造规律

        师:这么多的规律,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其实,你们的双手就可以创造出很多的规律美。现在请小朋友们当一个小小设计师,发挥你们聪明才智,创造出规律行不行?要求:用彩笔创作规律,分组合作,想想该怎样设计才有规律,然后动手画一画。看哪组作品最多。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活动结束后,教师有目的的让学生展示)

        在本环节中,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充分放手,让学生在动手摆学具的活动中创造规律。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发散,创设出更多、更复杂的规律,培养了他们的大胆创新意识。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篇二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课件(文字版)

 《认识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能根据初步形成的1米的表象,进行一些直观的判断与思考。

        2、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在小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逐步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米尺、卷尺、剪刀、绸带、胶带、标签纸等。

        学生按小组准备:米尺、卷尺、剪刀、绸带、标签纸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身高是多少?(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用了同一个字“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米(板书课题)。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作单位。

        二、初步认识1米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谈话:老师的身高是1米72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估计)

        谈话: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地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启发:(指拉开的绸带)这段绸带的长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能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可以用尺量一量)

        [说明:对于“米”,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从身高谈起,再让学生大胆地进行估计,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了知识的生长点,为下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2、认识1米。

        出示米尺。

        谈话: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米尺,看一看1米有多长。

        提问:看一看、数一数米尺上的刻度,你能发现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3、用米尺量。

        谈话:怎样用米尺量出刚才绸带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谁来试一试?

        指名量出一根1米的绸带,再让每个小组照样子量出1米长的绸带。

        提问:张老师想知道到底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谈话: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自己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呢?同桌合作,互相量一量。

        讨论:标签离地面都是1米,为什么贴的位置各不一样呢?

        [说明:学生的年龄小,合作学习的经验不足,适时进行合作的指导和示范,可以使合作更有秩序,更富实效。同时,又兼顾并重视了合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个体体验与思考。]

        谈话:现在同学们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大家张开双臂,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一些,还是短一些?

        小组活动后,组织交流。

        提问:你能用两手比画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

        学生用手比画1米的实际长度。

        谈话:请每个小组在教室里任意选一样东西,量一量,看从哪儿到哪儿的长正好是1米。

        小组活动后,交流汇报。

        [说明:让学生先用自己的一庹和1米比一比,再伸出两手比画1米有多长,学生的比画有了参照,就会比画得更准确。这些活动使学生充分感悟了1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建立了1米的长度表象。]

        三、深化对1米的认识

        (1)提问: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学生可能想到:竖着排,大约有5人;横着排,大约有3人)

        提问: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大约有3人呢?

        (2)要求: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

        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小组活动后,组织交流。

        (3)谈话: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1米有多长。睁开眼睛,伸出双手,比画一下1米的长度。

        (4)提问:知道1米有多长了吧?如果不用米尺量,你能剪出一根1米长的绸带吗?

        学生活动后,用尺量一量剪出的绸带是不是1米长。

        [说明:通过排1米长的队伍需要几人,走1米长的路需要几步这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加深对1米的认识。在充分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静静的思考,通过闭眼想和再次比画,力求在头脑中建立清晰的1米的表象。进而,再次让学生根据表象剪出1米长的绸带,并借助测量加以调整,学生头脑中1米的表象将逐步精确。]

        (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

        (6)完成“试一试”。

        先分别估计黑板的长和宽、教室门的宽和高,再小组合作,量一量,填一填。

        (7)谈话:老师站在这里,谁能上来找到一个位置,使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正好是1米?能再找到一个离老师1米的位置吗?还能再找到这样的位置吗?

        学生纷纷站在老师身边,最后围成一个半径是1米的圆形。

        四、课堂总结

        篇三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课件(文字版)

 《十几减9》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和操作进一步经历十几减9的计算过程,比较熟练地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探究出多种计算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十几减9的算式,渗透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十几减9》教学案例:引导学生能用“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计算十几减9的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三、教学难点:

        经历探究计算十几减9的思维过程。

        四、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算题卡、小棒

        五、教学过程:

        十几减9教案

        (一)热身赛

        8+9=  15-9=  17-9=  6+7=  13-9=

        7+9=  18-9=  9+5=  14-9=  11-9=

        (1)集体订正

        (2)评讲:请你说说17-9你是怎样计算的?

        (3)指名学生说自己的算法,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4)师:刚才我们一起复习了前面大家共同探究的十几减九的几种方法,那么老师希望大家在后面学习过程中,能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做题。好,下面就进入我们今天的十几减九的练习课。(板书课题:十几减九的练习课)

        (二)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喜羊羊吗?

        生:喜欢

        师:老师也很喜欢,今天喜洋洋他们来到我们的课堂了,大家和他们打个招呼吧!

        生:你们好

        师:今天一大早懒羊羊村长把大家召集了起来,交给他们一个重要的任务。原来灰太狼趁大家没注意,把羊村的宝藏偷走了,现在任务就是要小羊们找回宝藏。当然这一路上困难重重,大家有信心帮他们夺回宝藏吗?

        生:有!

        师:好,下面就进入我们的闯关活动。

        1、速度大作战

        师:我们来和喜羊羊比一比谁的速度快吧

        12-9=  16-9=  14-9=  18-9=

        17-9=  11-9=  16-9=  13-9=

        用你最喜欢的算法算算18-9=()

        2、看图写算式

        师:跑那么快,大家一定都渴了,看,同学们,我们来到了草莓地。

        3、力气大作战

        师:同学们吃饱了,大力士泰哥要和我们比力气呢(在圆圈里填上大于号,小于号或者等于号)

        4+3〇17-9  15-9〇5+9  7+8〇9+6

        4-9〇15-5  16-9〇13-9  12-9〇9+4

        4、地雷大作战(想加算减)

        师:同学们要小心了,可不要踩到地雷哦

        9+()=12  9+()=18  9+()=15  9+()=11

        12-9=()18-9=()15-9=()11-9=()

        5、看图讲故事

        师:我们安全的走过了雷区,现在休息一下来讲故事吧

        (三)活动

        师:同学们,在你们聪明才智的帮助下,喜羊羊他们顺利的夺回了宝藏,看,他们来向我们表示感谢了呢!为了庆祝一下,他们邀请我们一起跳舞,大家准备好了吗?(音乐:找朋友)

        (四)师:喜羊羊他们完成了任务,要回羊村去复命了,他们想买一些礼品带给大家,现在请大家一起去自选商场帮他们挑选礼物吧!

        (1)妈妈给了你16元钱,你最想买什么,还剩多少钱?

        (2)如果可以买两样,你想买什么?还剩多少钱?

        (五)学习了十几减九的几种计算方法,你能不能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说说15-8和13-7怎样计算?

        (六)谈收获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师:大家这节课学会了讲故事,十几减九的计算方法等很多东西,还利用十几减九的计算方法,推理出了如何计算十几减八和十几减七这些我们下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七)师:你喜欢灰太狼吗?

        生:不喜欢,他老做坏事

        师:对,灰太狼总喜欢搞破坏,但是老师觉得灰太狼有一个优点,他虽然每次都失败,但是却从未放弃,这一点我们应该向他学习。那这节课靠我们大家的智慧,喜羊羊他们一次次战胜灰太狼,灰太狼一次次失败,我们胜利了,我们就是喜羊羊!

        最后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失败是成功之母(大屏幕出示)

怎样教小学一年级数学中的分与合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空间与图形”这个学习领域,主要是由“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坐标)、测量(图形与证明)”四个内容构成。“图形与位置”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采用恰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学生在一年级下册(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已经学会了在具体的情境中区分上下、前后、左右,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在三年级下册学习了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亲身体验方位的知识,感受方位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四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的学习中进一步认识了在平面内可以通过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并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在六年级上册,学习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或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进一步提升已有经验,增强空间观念,为第三学段学习“图形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基础。

       一、学情与教材分析

       1?郾学情分析。

       在某校四年级学生学习“位置与方向”前,我们对某班的部分学生进行了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的学情调查,目的是了解学生对于“确定位置”这部分内容的知识基础。测试的问题是:请你在稿纸上描述你们班数学科代表和您自己的位置。学生的几种做法:(1)文字叙述科代表的位置;(2)用图表示科代表的位置;(3)有一个孩子说:“班长在我的右上角第2个。”

       学生的想法很丰富。那么,学生的这些想法和教材中的方法有什么联系呢?这是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常常遇到的困惑,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2?郾教材分析。

       (1)从中小学“图形与位置”的内容对比来看。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数学,课程标准都把“空间与图形”这个学习领域分成四个方面(如下表)。

       从表中可知,小学的“图形与位置”到初中就提升为“图形与坐标”,小学的“图形测量”在初中就提到了“图形与证明”的高度。从对比表发现,小学和初中有两个共同点,一是从过去比较单一的强调图形的计算和证明,向现在的多角度(形状、大小、结构、位置以及实物或图形之间的关系、变化等)刻画图形发展;二是小学和初中在“空间与图形”这个领域都强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观和推理能力(合情推理、演绎推理),只是侧重点不同,要求不同。

       小学和中学在学习中也存在几个方面的不同点,一是对于图形的学习,小学主要是直观辨认,通过操作、测量来探索一些性质,确认一些性质,而在中学,不仅要去确认,更重要的是要用几何语言去描述,用基本的事实(公理)、定理去证明;二是小学比较强调单个图形的一些特征,中学则开始研究一类或不同类图形之间的现状、结构和位置关系;三是教学在要求的力度、目标达成的方式上也是有差异的。以“图形与位置”为例,小学阶段的学习任务是“学习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一些方法,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初中阶段的要求则是“学习运用坐标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发展空间观念”。在小学阶段,“图形与位置”的学习主要是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直观感受上,中学阶段“图形与坐标”的学习则是基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水平,也就是“只有当儿童能够假想出抽象的坐标轴如垂直轴和水平轴,并把它作为确立周围物体相对位置的一种手段后,他才开始表象空间”。(皮亚杰语)

       (2)从空间观念的特征来看。从小学第二学段开始,学生开始借助“数对”来刻画图形的位置以及位置间的关系,这就涉及用代数的方法去表达,这是小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如何由表示生活直观的实物位置过渡到表示较为抽象的平面图形上点的位置?小学生要学习和掌握这些复杂的几何知识,需要丰富的空间观念。一方面教学前需要探寻儿童已有的几何认知经验,另一方面课程内容的设置体现了学生对“位置”的学习是一个螺旋上升的渐进过程。只有在空间观念的引领下,在空间直觉中,复杂才可以归结为简单。

       (3)从两种确定位置的数学原理角度来看。在中学阶段,表示位置常常借助于平面直角坐标系和极坐标系(见下图),小学数学中用行列、方向与距离确定位置的内容实际上就蕴含着这两种坐标系的思想,它们都可以用数对来表示。如图: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M表示M(3,3)。在极坐标系中对于点M,就用OM的长度(极径)及OM相对于极轴的角度(极角)来刻画,如M(4,45°)

       从上面的分析发现,前面提到的学情分析中,学生的表示法都有其合理性,反映了平面直角坐标与极坐标的初步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位置”教学建议

       1?郾做好学情调研。通过课前的学情调研,了解学生的原始问题与困惑,了解学生的真实思维过程与发展水平,准确把握学生学习的认知起点。通过学前调研,可以看到孩子们在学习“位置”之前已有了比较好的原始经验,关键是老师如何去挖掘和利用。在进行 教学设计 时要考虑如何建立起学生原始想法和数学方法之间的某种联系,比如在文字描述、几何图形描述、数字描述之间的对应,再引申到数学上用“数对”来确定位置的方法。

       2?郾把握图形与位置的知识序。小学教材的知识序:上下、前后、左右、行列――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平面图上的位置与方向、路线图――数对表示位置。这是按照学生认知发展的序列和一定的逻辑关系呈现出来的。教师在进行“位置”的教学时,既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序,也要注意新课程中这部分内容的知识分布,将它们有机融合与协调,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过程与结果”的完美统一。

       3?郾充分利用动态表象的作用。儿童空间观念的演化是在知觉水平和思维与想象水平上同时进行的,是沿着各自的途径发展的,教学中要注意把这两者的发展协调起来,从感观上升到形象,再从形象提炼出数量关系,形成几何学习的动态表象。表象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思考和抽象的过程,以“位置”的教学为例,空间观念首先表现为“想象”,即舍弃物体的其他属性,而对其形状、大小和位置等几何形态进行概括,把物体抽象成一个点来考察物体在空间的位置,这是小学生学习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时的一个思维难点。教学时,既可以借助课件演示,将“人物”逐步缩小成一个点,让孩子明白这个点仍然是表示某个人或物;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动态表象的作用,让学生领悟将人或物逐步抽象成点的这样一个缩小过程。

       三、案例

       课题:确定位置(一)

       1?郾导课。

       师:同学们,你们班有多少名同学?

       生:有40名同学。

       师:我要在40位同学中找你们的班长,要怎么找?

       (这时班长站了起来。)

       师:同学们能不能说一说班长所在的位置?

       (在老师的提示下,同学们说:班长在第一组,第三行。)

       师:班长所在的位置是怎样确定的?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学习“确定位置”。

       师:要确定位置,先要规定“组”,我们现在规定最左边的为第一组,最右边的为第八组,最靠近讲台的为第一排,最靠近后面墙的为第五排。行吗?

       生:行!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自己的位置,并对同桌的小伙伴说说您的位置。

       接着,老师组织同学做游戏:请第二组第三排的同学起立!(这个同学站了起来)请问同学们,要表示这个同学在教室中的位置,用什么方法使人一听就明白呢?

       在老师的启发下,大部分同学提到用“几组几排”表示。老师在肯定同学们的想法后,要求同学们在草稿纸上快速地记录她所念到的同学的位置,并让两名学生板书。老师念的速度由慢到快,同学们的记录逐渐跟不上老师念的节奏,纷纷议论起来,老师顺势与学生交流起来。

       师:同学们,用“几组几排”的方法表示位置简单吗?

       (大部分学生摇了摇头。)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师:还有更简洁的表示位置的方法吗?

       有的学生提到用两个数,如“2”“3”来记录2组3排;有的提到用2,3来表示;也有的同学想到用(2,3)表示这个同学的位置。老师巧妙地利用课堂的生成性资源,在师生、生生交流中适时讲解了数对的知识,肯定了用(2,3)表示“位置”的方法。

       接着,老师按点名册点了三位同学的名字,要求同学们用“数对”表示出这三个同学在教室中所在的位置。

       (导课的设计很有创意,既让老师和学生互相熟悉,又为引入教学内容做了很好的铺垫,学生初步建立了“位置”与“数对”的对应关系。)

       2?郾创设情境。

       老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下面的情境:

       师:小林在图中的位置用“数对”怎样表示?

       学生观察后认为小林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4,3)。

       师:如果沿着第4组画一条竖线,再沿第3排画一条横线,你会发现什么?

       学生发现两条直线的交点(4,3)就是小林的座位。

       (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为学生建立坐标的概念做了很好的铺垫,为学生后续学习“直角坐标系”预留了生成点。)

       3?郾游戏活动。

       (1)老师准备了一些卡片,卡片上是一些数对。老师用点名册点名让学生上台抽取卡片,读出卡片上的数对,再按照这个数对去找自己的新位置。

       (2)最后上台的两位同学拿到的卡片上的数对是:(3, )、( ,1),这两位同学没有办法找到自己的新位置。

       老师指出:一组数对少了一个信息,就不能准确地确定位置。如第一位同学是在第3组,第二位同学在第1排。)

       4?郾介绍“确定位置”知识的应用。老师先用课件介绍用“经度”和“纬度”确定地球上点(某地区)的位置的方法,接着让学生确定北京和昆明的经纬度,最后指出神舟六号、七号的发射和回收也需要准确地确定位置。神舟六号和七号的发射和回收那么成功,这都有赖于“卫星全球定位仪”――GPS,因为全球任何一个地方都存在唯一的经度和纬度。用经纬度可以确定某个地方的位置。

       教学评价:

       1.这节课从设计到教学既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又很好的揭示了数学的内涵:用数对确定一个点的位置,需要两个条件。教学中有两个亮点:一是教材情境的利用,二是游戏的设计。学生学得很轻松,因为教学有针对性,学生容易认识“位置”的内容特点,使整个教学过程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2?郾本节课教学是通过游戏引入(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主要的信息中去)――说位置(由此得到数对可以表示平面上的一个点)――创设情境〔将情境中的数学信息抽象成:P(x,y),渗透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思想〕――游戏(强化认知)――知识介绍(拓展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小结等完成的,过程清晰、重点突出。

       作者单位

       昆明市西山区徐霞客中心学校

       四川文理学院数财系

       ◇责任编辑:李瑞龙◇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有多余信息的解决问题教学设计及案例点评和反思

       怎样教小学一年级数学中的分与合

        夏1990

        2-5的分与合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能够掌握2-5的分与合,并有效地渗透有序的思想。

        2、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3、体会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培养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积极情感。 本节的重点:掌握4和5的分与合,初步建立学生数感。

        本节难点:使学生能够熟练的说出4和5的分与合。

        教学准备:教师:4朵向日葵, 3颗糖,课件, 卡片

        一、 初步体验、激趣铺垫

        师:小朋友看,老师手上拿了几颗糖啊?(3颗)。好现在我要把它们分两个手拿,而且每个手都要有,你们猜,我是怎么放的?自己先想好,再告诉大家。 师给小朋友看结果。

        师:刚才哪些小朋友猜对了呀?真厉害,一猜就对了!没有猜对的小朋友不要急,我们再来一次,这次只有两颗糖了,你们猜我左手几颗糖,右手几颗糖?

        师:其他小朋友呢?为什么呀?

        二、动手操作、探求新知

        1、教学4的分与合

        小朋友们瞧,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两个框,老师这有几朵向日葵?(4朵花)老师想把这四朵向日葵花分到这两个框里,每个盒子都要有向日葵。你们会分吗?请小朋友们用你的小手来摆一摆、分一分。

        学生操作。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摆的?

        生:可以左边放1个,右边放3个。

        师:根据你的分法,你能说说4可以分成几和几吗?(4可以分成1和3) 贴出4的分成的式子。

        师:还有不同的分法吗?请你回答的时候也和刚才的小朋友那样先说怎么分,再说4可以分成几和几。

        学生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分法贴出另外两个。

        师:从你们不同的分法中我们可以发现4有3种不同的分法,一起来读读, 请你再用你的手势摆一摆,说一说,看看有没有什么方法能一个不漏地记住它。 师:小朋友一起来观察一下,是不是有这样的规律?

        师:还有谁也想来试试的。(教师按他们的说法移动4的分成的式子)

        师:刚才小朋友的分法真好,其他小朋友你也能按他们的顺序来把4的分成说全吗?

        师:小朋友学会了4的不同分成,那么几和几合起来是4呀?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说。

        刚才小朋友真会动脑筋,下面我们来轻松一下,玩一个拍手游戏。规则:一共要拍4下,我先拍,你们拍剩下的。

        师1,小朋友3。谁来说说4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合起来是4?) 每次都请小朋友说4的分成和合成。同桌互相说一说。

        2、教学5的分与合

        讲述:小朋友真棒!刚才你们用小手研究了4的不同分法,那么5呢?5可以分成几和几呢?我们再来用你的小手来摆一摆、分一分。

        1/2页

        学生说5的不同分成,老师贴出相应的式子。

        师:谁能按一定的顺序来排一排啊?

        师:那么几和几合起来是5呀?学生回答。

        讲述:我们再来玩拍手游戏,这次要拍5。师2,生3,老师说:5可以分成2和3,你们说合成。生说。再一次,师4,生1,师:5可以分成4和1,生:4和1合起来是5。下面同桌来玩这个游戏。

        3、2和3的分与合(课件出示)

        3个苹果和3个梨,说3的分成与合。2颗草莓,说2的分与合。

        4、揭题:小朋友,我们今天学了什么呀?(分与合)学会了哪些数字?(2、3、4、5)

        板书:2—5的分与合

        三、巩固深化,应用新知

        1、课件出示、

        讲述:小朋友看,卡车上的数还没有填完呢,卡车不好开,你会填吗?先填一填,再说一说4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合起来是4。

        师:后面还有一量车,我们来比一比,谁先填好填对可以开走。

        2.完成练习纸(在练习纸中也有类似卡车的题目,我们来看看是第几题) 总结评价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那学会了哪些新知识?

小学一年级数学题43-6中的43怎样分

        0514..23..13..05..05是上下写的奥,花猫也一共有5环只是每次投环投中率低于兔子所以才会输得

怎样复习小学一年级数学

        1.首先要把本册的重点挑选出来,进行掌握情况摸底,根据实际来查漏补缺。

        2.必须让学生见到各种提到类型,避免因不理解题意而误作错的情况发生。

        3.基本算理学生必须过关,计算能力虽然是基础强调。

        4.良好的书写习惯要培养,不能因为马虎而屡出错误。

        5.要从兴趣出发,设计学生喜欢的形式,才能事半功倍。

小学一年级数学日记怎样写

        把每天的经典例题写下来,尽量找到各种不同的解法。并标注为什么这样做,还有整理好草稿,把他用另外一本本子几下。

小学一年级数学怎样提问题

        建议你这样和孩子说,

        比如一个班有同学50人,男同学有34人,请你提出一个问题

        这样的题你可以这样给孩子说,一个班有同学50人,男同学有34人,问题就是女同学有多少人?

        问题已知男同学有34人,或者让孩子提问,还剩下多少人?

        以上仅代表个人看法,最终选择在于。

       

小学一年级数学在教学中怎样使用导学案

        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小学一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两个课时:我刚好也要上这课..:)共享一下了.

        一、教学内容:第二册34-35页100以内数的认识——读数、写数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初步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

        2、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3、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

        三、教学重点:初步正确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特别注意过九的数。

        四、教学难点: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五、教具准备:计数器、数字卡片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数数:从100倒数到1

        从35起,五个五个地数到80

        从10起,十个十个数到100

        从50起,二个二个数到64

        2、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学生快速说出数的组成。

        3、复习数位表: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呢?第三位呢?(个、十、百)对!有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有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

        “那么怎么样用计数器表示17?”(指名回答,并上来拨珠子)

        “对!因为17由1个十和7个一组成,所以在十位沙上拨7,在个位上拨1。”(并指名回答这样写和读17这个数,可指名上来板书)

        (二)导入:

        “刚才表示的数都是20以内的数,如果是20以上的数又应该怎样表示呢?谁知道21这样用计数器表示?”(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21由2个十和1个一组成,所以在十位上拨2,在个位上拨一, 写作:21 读作:二十一)

        “其实20以上数的读写和20以内数的读写是一样的。”

        (三)新课:

        1、教学例四:想一想应该怎么样用计数器表示24?(指名回答)

        想:24由2个十和4个一组成,所以在十位上拨2,在个位上拨4。

        写作:24 读作:二十四

        2、教学例五:

        (1)教师拨珠子:十位4颗,个位3颗

        “请问珠子表示的数是多少?”(指名回答)

        板书:写作:43 全班齐读“十位是4,个位是3,所以读作四十三”

        读作:四十三

        (2)另外2个图也如上教法

        3、练习巩固:

        (1)接拨珠子,分别用指名答、开火车答、全班齐答等方式。

        (2)教师读数,学生听数并动手写数,再全班对答案。

        (3)同桌2人合作,一人说数,另一个人在听写本上写数,要求写数和读数都要写出来。每人说3个数。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读数和写数。(板书:读数、写数)其实方法和20以内数的读写都是一样的。不知道小朋友们是否都熟练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写呢?好我们现在来做练习。

        (五)做34页: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回答,全班对答案。可以请小朋友到黑板板书出来。(教师注意说明容易错的地方)

        (六)板书设计:

        100以内数的认识——读数、写数

        写作:17 19 15 21 24 40

读作:十七 十九 十五 二十一 二十四 四十

        100以内数的认识——读数、写数巩固练习

        一、教学内容:第二册34-、35页100以内数的认识——读数、写数

        二、教学目标:1、进一步使学生能熟练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

        2、进一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3、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

        三、教学重点:正确熟练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特别注意过九的数。

        四、教学难点: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五、教具准备:计数器、数字卡片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开火车数数。从15起,5个5个数到100,从48起,2个2个数到78。

        2、全班齐数数。从100倒数到78,从10起,10个10个数到100。

        1、小游戏:分组抽签读数。

        (1)数出尾数是0的数来。

        (2)数出尾数是5的数来。

        (3)数出个位和十位数字相同的数来。

        (4)数出个位是9的数来。

        “刚才我们用各种方法数数,可以2个2个数,5个5个数,10个10个数,还可以顺着数,倒着数,说明小朋友们对100以内数的数法掌握得很好,小朋友们真聪明!”

        2、教师说数,学生写数,要求写出写法和读法。

        (二)新授:

        1、 教师在计数器个位上一个一个地拨,拨到9时问“再拨一个是多少?是10)十由几个一组成?” (板书:10个一是十)

        “那么10个一是十,应该这样表示?”

        教师在计数器十位上一个一个地拨,拨到9时问“再拨一个是多少?是100)一百由几个十组成?” (板书:10个十是一百)

        “10个十是一百,应该这样表示?”

        “我们看计数器上的珠子表示一百有什么特征?”(百位上只有一颗珠子,个位和十位都没有珠子)

        2、指名回答,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

        (教师板书: 百位 十位 个位 )

        “谁知道这样读写100?”(注意个位和十位上没有数,所以用0占位)

        指名上黑板板书,要求100的读法和写法都写出来。(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读数和写数都要从高位起)

        百位 十位 个位

        写作: 1 0 0

        读作: 一百

        (三)练习巩固:

        1、学生独立完成35页第2题,指名上黑板写数,全班对答案。

        2、教师指导学生看图,再独立完成36页第4题。

        (四)板书设计:

        100以内数的认识——读数、写数

        10个一是一十 百位 十位 个位

        10个十是一百 写作: 1 0 0

        读作: 一百

        1.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的方法。

        2.“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

        3.教学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达成等现象。这类案例的搜集必须事先实地作业,并从教学任务分析的目标出发,有意识地择取有关信息,在这里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关键。

        4.教学案例是指“由教师撰写,或由研究人员与教师共同撰写的叙述性的教学实践记录。”

小学一年级数学统计教案

        可以带点小东西让他们把它分类并数清。

小学一年级数学怎么分左右

        左手代表左边,右手代表右边。

        有什么问题可以追问。

急求:一份小学一年级或二年级数学教学案例,1500字左右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第20页的例5题,这是一道利用20以内的退位减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和以往解决问题不同的是这道例题中出现了“我们队踢进了4个球”的多余条件,这多余条件很容易干扰学生解题,是一个教学难点。

       教学例5时,我按照以往教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你知道什么数学信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学生都能积极发言,说出了有用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并且能很快汇报出问题答案。可就在这一过程中,好像没有几个同学意识到这一题中“我们队踢进了4个球”是多余条件,更没有谁主动提出疑问,出乎了我之前的课堂预设,所以我只好再次引导学生对题中三个条件再行分析,让学生初步学会判断哪些条件是有用的,哪些是多余的、无用的。在这样被动探索交流后,大部分同学理解了,但感觉还有一部分同学似懂非懂。课堂上,巩固练习还不错,可课后练习情况就不太乐观,有很多同学没有分析题中的有用条件与多余条件,导致运用条件思路不清,解题错误。

       深刻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觉得本课导入新课太快,没有突出本课解决问题的特殊性——含有多余条件,所以学生对多余条件认识不深刻。如果开始能创设一个“选一选”的故事情境,比如:小熊妈妈为小熊准备了早餐,小熊起床看到桌上有一大盒酸奶,一支吸管和一把扇子,小熊想喝酸奶,它该如何选择,你能上来帮助它选一选吗?

       这样的生活情境学生很熟悉,也一定会愿意积极参与,并能作出正确的选择,然后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不选择扇子”,孩子们一定能解释出小熊喝酸奶不需要扇子的道理,桌上的扇子是多余的,这时教师再强调“多余”,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什么是“多余”,为接下去的教学铺平了道路。

       其次,让学生讨论的时间较少,学生没有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对这类问题理解不透彻,只能”现学现用”,不能“活学活用”,一旦离开教师的引导就不知所措。所以,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非常重要,只有学生好学,才能学得更好。

       再次,学生还没有掌握取舍条件的方法,为了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我打算在引导学生分析条件方面再下功夫,让找出解题所要的条件,要求学生将题目中的多余条件用虚线框圈起来,加强了孩子对多余条件的判断能力,培养了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总之,解决问题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难点和重点,我们要将每节课设计的生动有趣,才能大大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渐渐爱上数学课,爱上解决问题。

       《对称图形》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对称轴”。

       2、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并学会欣赏数学美。

       3、让学生能剪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结合教学进行审美教育,激发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会画对称轴。

       教学难点 识别轴对称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对称图形、尺子等。

       学具准备 蜻蜓、蝴蝶、树叶、长方形、正方形、圆、剪刀、尺子、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对称

       1、故事引入

       师: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小故事,大家想不想听?

        (电脑演示):一个炎热的下午,一只小蜻蜓正在空中捉蚊子。这时,飞来了一只小蝴蝶,绕着小蜻蜓飞来飞去。小蜻蜓说:“小蝴蝶,你绕着我飞来飞去,我都捉不成蚊子啦!”小蝴蝶笑嘻嘻地说:“你怎么连一家人都不认识了!我是来找你玩的。”小蜻蜓奇怪地问小蝴蝶:“你是蝴蝶,我是蜻蜓,咱们怎么会是一家的?”“你不知道了吧!在图形王国里,咱们可是一家的,咱们这一家子还有好多好多成员呢。走,我带你去找一找。”小蜻蜓和小蝴蝶飞过了田野,飞过了小河,飞到了小树的叶子上。小蜻蜓更奇怪了:“树叶也和咱们一家吗?”小蝴蝶说:“对!在图形王国里,树叶也和咱们是一家人。”

       2、提出问题,观察、讨论

       师:蝴蝶为什么说在“图形王国”里它们是一家的? 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引导学生从形状、花纹、大小、图案上观察)

       3、动手操作

       请同学们拿出蜻蜓,蝴蝶和树叶,动手折一折,你发现了什么?(把图形对折后,图形的两边能够完全重合在一起。)

       4、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每个图形左边和右边的形状一样、大小一样、图案也一样。如果把左边和右边对折,图形两边能够完全重合在一起,在数学王国里,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对称图形”。 (板书课题:对称图形。)

        师:对称的东西还有很多,如衣服、剪刀、眼镜等,这些东西都是对称的。(电脑演示)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学生熟悉的蝴蝶、蜻蜓、树叶,创设故事情境,以“蜻蜓、蝴蝶和树叶为什么是一家人?”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热情,同时唤醒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加上课件配合展示,为认识对称物体的共同特征打下基础。在引出“对称”的概念后,呈现给学生一些对称的实物画面,并动态显示这些东西都是对称的,丰富了学生对对称图形的感性认识。)

        二、动手创作,亲身体验对称

        1、 师:老师还用彩纸剪出了一些图形,猜一猜,这是什么?(板贴:乌龟、小鱼、飞机),它们是不是对称的?

       2、动手操作

        师:这些对称图形漂亮吗?你们能不能像老师一样用纸剪出一个对称图形呢?

        师:那么怎样才能剪出一个对称图形? (小组讨论后汇报)

        ①折:为什么先要对折?

       ②画:想一想,我们用不用把整个图案全画在纸上? 把纸对折以后,你认为我们应该沿着哪条边来画?

       ③剪:

       边交流边板书:折、画、剪。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彩纸自己创作一个对称图形,比比看,谁的作品最奇特、最漂亮!

       (放音乐,教师巡视,并把学生作品部分展于黑板上。)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将一个图形对折以后,左右两边的图形是一样的”这一本质特征,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设计了让学生动手剪对称图形的活动。这一活动分为两个层次,首先由小组讨论怎样剪对称图形,教师示范剪一个轴对称图形,然后由学生动手剪一个自己喜欢的对称图形。学生在剪对称图形的过程中,经历了折、画、剪这样的过程,帮助学生准确地认识“左右两边是一样的”含义,使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由粗略感知上升到精细化。)

       3、认识对称轴

       师:虽然他们剪出的对称图形样子不一样,可是在这些对称图形的中间都有什么? 对,画出来就是一条直直的虚线。(教师板演)

       师:你能给它取个名字吗?

        同学们很有创造性,想法都不错。数学家取的名字跟你们差不多,叫对称轴。

       师:沿着这条对称轴对折,对称图形的两边就能完全重合,可见这条对称轴很重要。谁能指出这几个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4、学生画对称轴

       请同学们用笔和直尺在自己的作品上画出对称轴。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学生所剪的对称图形引出折痕,通过折痕引出对称轴的概念,使学生对这一概念的认识直观,自然。)

       三、联系生活,寻找欣赏对称图形

        1、寻找生活中的对称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对称图形,知道了对称轴,请同学们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对称图形?

       2、伴随音乐、欣赏对称图形

       师: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是对称的,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去欣赏一下生活中的对称图形。(电脑演示)

        师:看着这些对称图形,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补充课题:美丽的对称图形)

       3、动作表演、感受对称情趣。

       教师做动作,问:这样,是对称的吗?怎样才能变得对称?听音乐,当音乐停的时候请你们做一个对称的造型。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对称图形,让学生感受、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课件演示对称图形,既体现了媒体沿对称轴对折的动态效果,又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对称在生活中运用的广泛性,同时获得美的享受。)

       四、辨析拓展对称。

       1、(出示课本第68页“做一做”)

       师: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几样生活中常见的东西,请你帮老师找一找,哪些东西是对称的?

        师:你能画出他们的对称轴吗?(全班交流)

       2、(第70页第2题)

       长方形、正方形、圆的对称轴在哪儿,分别有几条?请你折一折、画一画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师:不同的对称图形,对称轴的条数也不同。有的只有一条,有的有两条,有的有无数条。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对称现象,并能找出它们的多条对称轴。)

        3、(出示课本第70页第3题)

        师:老师这边还有几个对称图形,可是它们很害羞,把自己的半边脸给藏起来了,小朋友,你们能想办法把它的另一半找出来吗?请同学们沿着对称轴画出他们的另一半。

       4、猜一猜

        出示3、A的一半让学生猜一猜,展开后是什么。

       师:你还想到什么?

       师:同学们课后有兴趣可以去研究一下26个字母、数字或我们学过的文字当中有哪些是对称的。

        五、评价总结。

        1、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2、师小结:同学们都说,对称图形很美,是啊!只要我们用眼睛仔细去观察,用双手去创造,就能用对称图形把生活装扮得更加美好!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一次说说对称图形的特点,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和回顾。)

       课后反思

       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必要基础,了解对称图形,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一节学科整合课的内容是认识轴对称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动手操作活动了解对称、对称轴等概念,初步感性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结合新课标的精神,我认为学生对于这方面的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发现、创新的过程。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比较、思索、发现,才能真正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进而领悟,内化为自己所有。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始时,利用学生熟悉的蜻蜓、蝴蝶、树叶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接着通过问题“蝴蝶、蜻蜓、树叶为什么说在图形王国里一家人呢?”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上课件配合演示,为认识对称物体的共同特征打下了基础。

       2、让学生的亲感亲历,在感知中总结学习。

       在创设故事情境,初步感知对称图形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创作对称图形,感知它们的共同特点。经过和老师的共同探讨后,亲手剪出各种对称图形,进而通过折痕引出对称轴的概念,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对称的,使学生了解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给几何图形找对称轴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对称图形的特征和在教学中的运用,最后设计提高发展题,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给学生持续发展创造空间。

       3、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探究与合作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的保障学生的主动参与。本节课按“初步感知对称——亲身体验对称——寻找欣赏对称——辨析拓展对称”的思路展开教学,通过看一看、想一想、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到探究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生长过程,感悟学法,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例如让学生观察美丽的蜻蜓、蝴蝶、树叶图形,在小组内讨论,讲述自己的发现。又如,各组讨论交流剪对称图形的方法,教师用按学生所说的方法剪出对称图形,给学生以肯定和赞许。再如,请学生展示剪出的对称图形,讲述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对称的……扩充了信息交流的渠道,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从中也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锻炼他们的学习的能力。

       4、重视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搭建欣赏对称美的平台。

        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感觉,教学中我抓住对称图形的特点,精心设计师生共同欣赏生活中对称图形的活动,引导学生在悦耳的音乐声中轻松愉快地欣赏美丽的画面,既体现了媒体沿对称轴对折的动态效果,又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对称”在生活中运用的广泛 和美的享受,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和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轴对称图形可以是左右对称,也可以是上下对称,虽然教师在板贴时展示了上下对称(鱼)、左右对称(乌龟)、斜的对称(飞机),但在欣赏对称图形时,缺少上下对称的物体,容易给学生造成思维定势。

       2、在研究长方形、正方形、圆的对称轴时,由于圆的对称轴有无数条,怎样通过有限次的操作来发现规律,有待于教师更好地引导。

       3、教师的个别语言组织得不够严密。

       以上缺点和不足有待于改正。

       《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68页内容。

        学习目标:

        1. 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 使学生理解对称轴的含义,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来。

        3. 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培养,同时感受对称图形的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对称图形、对称轴。

        难点: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信封、纸、彩色及时贴、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剪刀、钉子板、水彩涂料。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由许许多多美丽的物体组成的,一片碧绿的树叶,一只漂亮的蝴蝶,都能带给我们美的享受,现在,李老师这里有几张精美的,你们想不想看?(想)

        (课件出示)

        师:谁来说说图中都有什么?(蝴蝶、枫叶、喜字、京剧脸谱)

        师:他说得对吗?请同学们在仔细观察,这四个物体虽然不是同一类型的,但它们四个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同学们,同位两人谈论一下,你能发现这个共同点吗?(同位讨论)

        交流:我发现这些物体的左右两边都是一样的。

        师:你们都发现这个特点了吗?(是)那么怎样验证它们两边完全一样大呢?

        (学生自己说自己的想法)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教师边演示课件边讲解)

        师:这是刚才出现的那片枫叶,下面我把它从中间对折,它的左右两边怎样了?(重合)对了,左右两边完全重合在一起,是不是说明左右一样大呀?(是)

        师:像这样,物体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在一起的图形,我们就叫它对称图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对称图形。

        (板书课题:对称图形)

        2. 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来折一折验证一下呢?(学生自己折)

        交流:你折的什么图形(蝴蝶)重合了吗?(完全重合了)你发现它是不是对称图形?(蝴蝶是一个对称图形)

        师:谁和他折的不同?(学生演示自己折的喜字、京剧脸谱)

        3. 一个图形,它既可以左右对称,又可以上下对称,还可以这样斜着对称,注意:只要对折后可以完全重合,大小完全一样,我们就可以叫它是对称图形。

        4. 师:刚才咱们再对这时出现了一条折痕,你知道这条折痕叫什么?

        这条折痕,咱们把它叫做对称轴。我们一般用虚线来表示的,现在请你们将刚才的对称图形拿出来,在上面画出它的对称轴。

        师:怎样才能画得很直?(用直尺画)

        (展示学生画的对称轴)

        5. 判断,将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画出来

        乒乓球拍√ 字母A√ 1 ×

        梳子× 五角星√ 月亮√

        (二)剪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判断的不错。(出示黑板上的对称图形)

        师:请大家看黑板,这几幅图案,都是李老师课下自己剪的,大家观察一下,他们是不是对称图形?(是)怎样才能够剪出真正对称的图形来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两个人商量一下。(同位讨论)

        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先将纸对折,以对折线为中心,画一半图案,然后再剪下来,打开后就是一个对称图形了。

        师:课前,李老师发给你们一些彩色的及时贴,请同学们自己剪一个比较简单的对称图形。开始。

        (学生剪,教师指导)

        展评:剪好的同学,把你的作品放在黑板上?

        (学生评价别人的作品)

        (三)数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师:请大家拿出信封,里面有什么?

        (长方形、正方形、圆形)

        1. 拿出长方形的纸来,试着折折看,它有几条对称轴?(2条)

        2. 正方形(4条)

        3. 圆形(无数条)

        师小结:看来,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有的是一条,有的是几条,有的是无数条。

        (四)找对称图形

        师:这节课中,我们研究了那么多的对称图形,你们观察一下,咱们教室里,有哪些物体是对称的。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

        师:同学们发现的可真多,其实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特别大,你们想不想开开眼界呢?

        (展示对称的现象)

        教师讲解:钟表的外观是对称的,这种对称不仅为了美观,更保证了钟表走时的均匀性和准确性;飞机外观的对称能使它在空中飞行是保持平衡;我国劳动人们在很早以前就发现了对称的美,看!民间常用的对联、古诗中的对仗它们都有一种内在的对称关系。又比如,我国民间的手工品,中国结、窗花等,它们的对称充分体现了对称的艺术美感;对称还是自然界的一种生物现象,许多动、植物都有自己对称的形式。比如人的脸,以鼻尖为对称轴,眼睛、耳朵、嘴都是对称生长的。眼睛的对称使人观察物体更加准确,耳朵的对称是我们听到的声音具有较强的立体感,而双手、双脚的对称又能保持的人身体的平衡。服装大多的对称的,对称的设计看起来更美观、庄重。对称的原理也被广泛的运用在建筑上,例如:北京的故宫,有叫做紫禁城,它的整体布局是对称的,前三殿、后三宫在对称轴上,其他宫殿对称分布,它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建筑群。这是上海的南浦斜拉桥,它的左右、前后都是对称的,对称的设计师大桥更加牢固、结实。下面请学们欣赏其他国家的对称建筑,巴黎的艾菲儿铁塔、泰国的泰姬陵、凯旋门,这些建筑它们的设计都是对称的、和谐的。

        (五)动手实践

        师:课前我给你们每个小组发了一些物品,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尝试制作对称图形。

        (学生活动)

        展示:

        (1)用涂料的学生讲方法:我先将纸对折,然后打开,沿对称轴将涂料在一边画出图形的一半,然后再对折,这样涂料就印到纸的另一半,就画成一个对称图形。

        (2)用剪刀剪的同学讲方法。(略)

        (3)用钉子板围的同学讲方法。(略)

        (4)用网格纸画的同学讲方法:我先画对称轴,然后画图形的一边,然后比着一边的样子画另一边,左边占几格右边也占几格。

        全班评价

        (六)全课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收获)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对称图形很美,希望同学们能发挥自己的智慧,创造出更多对称的图形,把咱们的生活装扮得更美丽。

       第三课时:镜面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感受镜面对称图形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活动,正确体会镜像对称的相对性,通过观察、实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教学重点:感知镜面对称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镜面对称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镜子、、电视、实物投影机……

       教学过程预设:

       一、玩一玩

       1、小朋友,今天我们来玩一玩镜子,好吗?

       2、照一照,你在镜子里看到了什么?

       3、这是怎么回事?

        你(××同学)怎么跑到镜子中了呢?

       4、除了镜子以外,你还见过能照出人或其他事物的东西吗?

       二、看一看(第69页的主题图)

       1、仔细观察,在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2、怎么会出现两栋房子、六只天鹅?怎么岸上有树,水底也有树?

       3、看一看水上的房子和水下的房子,你发现了什么?

       4、揭题:小朋友,其实这也是数学知识,是一种镜面对称。(出示课题)

       三、找一找

       1、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些镜面对称的。看哪一个小朋友最先发现图画中的镜面对称知识。

        (出示)

       这些镜面对称的东西有什么特点?

       2、我们再来看一看镜子里可爱的小朋友(出示图)。

       (1)小朋友,这也是镜面对称的例子,你能来解释一下它是怎样对称的吗?

       (2)比较一下,镜子里的小孩和镜子外的大小一样吗?方向一样吗?

       (3)谁能具体说说他的方向是怎样相反的?

       (4)小结: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对呀,镜面对称的现象就是镜子里所照出的事物大小形状相同,但左右方向却是相反的。(板书:方向相反)

       四、照一照

        请学生用手中的镜子做游戏。

       1、用镜子照一照自己的脸。

       点点自己的左眼,看一看它的方向怎样?

       朝镜子里的你笑一笑,再做几个鬼脸,你发现了什么?

       2、(发给学生只有半边图像的卡片)猜猜看,另半边图像是什么?(教材第71页第4题)

       (1)沿着右边的对称轴用镜子去照一照,瞧瞧与镜子里的图形合起来变成了什么?

       (2)小组活动用镜子照。

       (3)小组汇报。

       五、做一做

        判断。哪个是你在镜子里看到的样子?圈出来。

       (教材第71页第5题)

       六、拓展

       1、师: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小朋友表现得非常棒,老师奖给你们一个故事,小朋友们愿不愿意听?

       (1)老师讲述《猴子捞月》的故事。

       (2)提问:同学们也许早就听过这个故事,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小猴子想捞到水里的月亮,对不对呢?为什么?

       2、课外——大家都来照镜子。

       组织学生去大厅的镜子前“照一照”

       (1)请学生在镜子面前表演各种动作,同时请学生说出镜子里面的自己动作是怎样的。

       (2)小朋友们,我们一起向前走一步,镜子里的你是怎样走的?

       (3)镜子里的我左手拿笔,右手拿本子,镜子外面的我怎么样?

       (4)我往左走,镜子里的我往哪走?(往右走。)

        学生任意做动作……

       好了,今天关于“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