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写作技巧 写作技巧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20篇_初中数学教学设计20篇范文

zmhk 2024-06-01 人已围观

简介初中数学教学设计20篇_初中数学教学设计20篇范文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解答有关初中数学教学设计20篇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对大家有所帮助。现在,我们就开始探讨一下初中数学教学设计20篇的话题吧。1.有哪些初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20篇_初中数学教学设计20篇范文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解答有关初中数学教学设计20篇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对大家有所帮助。现在,我们就开始探讨一下初中数学教学设计20篇的话题吧。

1.有哪些初中数学免费的教案

2.七年级数学下教学设计人教版

3.七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学期数学

4.湘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通用范文

5.精选初中数学说课稿5篇

6.数学教学设计案例三篇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20篇_初中数学教学设计20篇范文

有哪些初中数学免费的教案

       教案在今天推行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中重要性日益突出,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起著非常关键的作用。为了更好的帮助教师设计教案,下面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初中数学免费的教案的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初中数学免费的教案一

       分式

       学习目标

       1、了解分式的概念,会判断一个代数式是否是分式。

       2、能用分式表示简单问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能解释简单分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

       3、能分析出一个简单分式有、无意义的条件。

       4、会根据已知条件求分式的值。

       学习重点

       分式的概念,掌握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学习难点

       分式有、无意义的条件

       教学流程

       预习导航

       一、创设情境:

       京沪铁路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纵贯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全长1462km,是我国最繁忙的铁路干线之一。如果货运列车的速度为akm/h,快速列车的速度为货运列车2倍,那么:

       1货运列车从北京到上海需要多长时间?

       2快速列车从北京到上海需要多长时间?

       3已知从北京到上海快速列车比货运列车少用多少时间?

       观察刚才你们所列的式子,它们有什么特点?

       这些式子与分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合作探究

       一、概念探究:

       1、列出下列式子:

       1一块长方形玻璃板的面积为2㎡,如果宽为am,那么长是

       2小丽用n元人民币买了m袋瓜子,那么每袋瓜子的价格是 元。

       3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为 度。

       4两块面积分别为a公顷、b公顷的棉田,产棉花分别为m㎏、n㎏。这两块棉田平均每公顷产棉花 ______㎏。

       2、两个数相除可以把它们的商表示成分数的形式。如果用字母 分别表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那么 可以表示成什么形式呢?

       3、思考:

       上面所列各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通过对以上几个实际问题的研讨,学会用 的形式表示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感受把分数推广到分式的优越性和必要性

       分式的概念:

       4、小结分式的概念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 分式是两个整式相除的商式,其中分子为被除式,分母为除式,分数线起除号的作用;

       ② 分式的分母中必须含有字母,而分子中可以含有字母,也可以不含字母,这是区别整式的重要依据;

       ③ 如同分数一样,在任何情况下,分式的分母的值都不可以为0,否则分式无意义。分式分母不为零是隐含在此分式中而无须注明的条件。

       二、例题分析:

       例1 : 试解释分式 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例2:求分式 的值 ①a=3 ②a=—

       例3:当取什么值时,分式 1没有意义?2有意义?3值为零。

       三、展示交流:

       1、在 、 、 、 、 、 、 中,是整式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分式的有________________;

       2、 写成分式为____________,且当m≠_____时分式有意义;

       3、当x_______时,分式 无意义,当x______时,分式的值为1。

       4、 若分式 的值为正数,则x的取值应是

       A. , B. C. D. 为任意实数

       四、提炼总结:

       1、什么叫分式?

       2、分式什么时候有意义?怎样求分式的值

        初中数学免费的教案二

       变数与函式

       1、 思考书中第72页的问题,归纳出变数之间的关系。

       2、 完成书上第73页的思考,体会图形中体现的变数和变数之间的关系。

       3、 归纳出函式的定义,明确函式定义中必须要满足的条件。

       归纳:一般的,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______变数x和y,并且对于x的_______,y都有_________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x是__________,y是x的________。如果当x=a时,y=b,那么b叫做当自变数的值为a时的函式值。

       补充小结:

       1函式的定义:

       2必须是一个变化过程;

       3两个变数;其中一个变数每取一个值 ,另一个变数有且有唯一值对它对应。

       三、巩固与拓展:

       例1:一辆汽车的油箱中现有汽油50L,如果不再加油,那么油箱中的油量y单位:L随行驶里程x单位:千米的增加而减少,平均耗油量为0.1L/千米。

       1写出表示y与x的函式关系式.

       2指出自变数x的取值范围.

       3 汽车行驶200千米时,油箱中还有多少汽油?

       当堂检测知识升华

       1、判断下列变数之间是不是函式关系:

       1长方形的宽一定时,其长与面积;

       2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与面积;

       3某人的年龄与身高;

       2、写出下列函式的解析式.

       1一个长方体盒子高3cm,底面是正方形,这个长方体的体积为ycm3,底面边长为xcm,写出表示y与x的函式关系的式子.

       2汽车加油时,加油枪的流量为10L/min.

       ①如果加油前,油箱里还有5 L油,写出在加油过程中,油箱中的油量yL与加油时间xmin之间的函式关系;

       ②如果加油时,油箱是空的,写出在加油过程中,油箱中的油量yL与加油时间xmin 之间的函式关系.

       3某种活期储蓄的月利率为0.16%,存入10000元本金,按国家规定,取款时,应缴纳利息部分的20%的利息税,求这种活期储蓄扣除利息税后实得的本息和y元与所存月数x之间的关系式.

       4如图,每个图中是由若干个盆花组成的图案,每条边包括两个顶点有n盆花,每个图案的花盆总数是S,求S与n之间的关系式.

       课后作业知识反馈

       1、P74---75页:1,2题

        初中数学免费的教案三

       函式的图象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清函式的不同表示方法,知道各自优缺点.

       2.能按具体情况选用适当方法.

       教学难点:

       函式表示方法的应用.

       自主复习知识准备

       上节课里已经看到或亲自动手用列表格.写式子和画图象的方法表示了一些函式.这三种表示函式的方法分别称为列表法、解析式法和图象法.

       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从前面的例子看,你认为三种表示函式的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在遇到具体问题时,该如何选择适当的表示方法呢?

       自主探究知识应用

       例:一水库的水位在最近5小时内持续上涨,下表记录了这5小时的水位高度.

       t/时 0 1 2 3 4 5 …

       y/米 10 10.0 5 10.10 10.15 10.20 10.25 …

       1、在平面直角座标系中描出表中资料对应的点,这些点是否在同一条直线上?由此你能发现水位变化有什么规律吗?

       2、水位高度y是否是t的函式?如果是,试写出一个符合表中资料的解析式,并画出这个函式的影象。这个函式能表示水位变化的规律吗?

       3、据估计这种上涨的情况还会持续2小时,预测再过2小时水位高度将达到多少米?

总结:这三种表示函式的方法各有优缺点。

       1.用解析法表示函式关系

       优点:简单明了。能从解析式清楚看到两个变数之间的全部相依关系,并且适合进行理论分析和推导计算。

       缺点:在求对应值时,有时要做较复杂的计算。

       2.用列表表示函式关系

       优点:对于表中自变数的每一个值,可以不通过计算,直接把函式值找到,查询时很方便。

       缺点:表中不能把所有的自变数与函式对应值全部列出,而且从表中看不出变数间的对应规律。

       3.用图象法表示函式关系

       优点:形象直观,可以形象地反映出函式关系变化的趋势和某些性质,把抽象的函式概念形象化。

       缺点:从自变数的值常常难以找到对应的函式的准确值。

       函式的三种基本表示方法,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因此,要根据不同问题与需要,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方法。在数学或其他科学研究与应用上,有时把这三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即由已知的函式解析式,列出自变数与对应的函式值的表格,再画出它的图象。

       当堂检测知识升华

       甲车速度为20米/秒,乙车速度为25米/秒.现甲车在乙车前面500米,设x秒后两车之间的距离为y米.求y随x0≤x≤100变化的函式解析式,并画出函式图象.

       课后作业知识反馈

       课本P83第12题。

       我的收获

       想和老师说

        1.初中数学教师必读

        2.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设计有哪些

        3.初中数学教育教学故事3篇

        4.初中数学的教学案例有哪些

        5.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有哪些

七年级数学下教学设计人教版

        有理数乘方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之一,也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所以教师在教这一节课的教学中要从有理数乘方的意义。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一数学《有理数的乘方》教案 范文 ,希望大家喜欢!

初一数学《有理数的乘方》教案范文一

        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过非负有理数的乘方运算,并且知道a×a记作 a2,读作a的平方或a的二次方,前几节课,学生已掌握了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具备了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乘法运算的知识技能基础.

        学生的活动 经验 基础: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不同类型的数学活动,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探究学习的意识都有明显的进步,尤其是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学习任务分析

        新版教科书在学生熟练掌握了有理数的乘法运算的基础上,尤其是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和探究 方法 的基础上,提出了本节课的具体学习任务,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乘方的概念,学会有理数乘方的运算,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在现实背景中,感受有理数乘方的必要性,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

        掌握有理数乘方的概念,能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3、经历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的探究过程,领悟乘方运算符号的确定法则。

        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环节:第一环节:引入情境,导入新课;第二环节:定义乘方,熟悉

        概念;第三环节:例题练习,乘方运算;第四环节:随堂演练,符号法则;第五环节:联系拓广, 发散思维 ;第六环节:课堂小结;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引入情境,导入新课

        活动内容:观察教科书给出的,阅读理解教科书提出的问题,弄清题意,计算每一次分裂后细胞的个数,五小时经过十次分裂后细胞的个数.

        活动目的:感受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乘法运算的必要性和优越性,同时体会细胞分裂的述度非常快,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课题:有理数的乘方.

        活动的注意事项:在活动中需要运用乘法运算计算五小时一个细胞能分裂成多少个细胞,这个过程不要一次完成,而应让学生仔细分析,逐步完成,并依次类推,如果一次分裂成2个,第2次分裂成2×2个,第三次分裂成2×2×2个.因为五小时要分裂10次,所以第十次分裂成2×2×2………×2×2个.得到这个结果时要指出两点:一是让学生感受细胞分裂的速度非常快的事实.二是要指出这种表示方法很复杂,为了简便,可将它写成210,表示10个2相乘,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同时指出这就是乘法运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理数的乘方.

        第二环节:定义乘方,熟悉概念

        活动内容:1.归纳多个相同因数相乘的符号表示法,定义乘方运算的概念。

        2.通过练习熟悉乘方运算的有关概念.

        填空:

        (1)(-2)10的底数是_______,指数是________,读作_________

        (2)(-3)12表示______个_______相乘,读作_________,

        (3)( 1/3)8的指数是________,底数是________读作_______,

        (4)3.65的指数是_________,底数是________,读作_______,xm 表示____个_____相乘,指数是______,底数是_______,读作_________.

        把下列各式写成乘方的形式:

        (1)6×6×6; (2)2.1×2.1;

        (3)(-3)(-3)(-3)(-3);

        (4) .

        活动目的: 培养学生的归纳抽象能力,建立符号感,理解符号所表示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学习新知识,认识乘方是一种运算,幂是乘方运算的结果.还要让学生明白:一个数可以看作这个数本身的一次方,例如8就是 ,通常指数为1时省略不写。

        活动的注意事项: 教科书在给出乘方运算的 概念后,有关练习放在随堂练习的第一题中.为了及时消化新知识,要完成活动中的填空练习及乘方与乘法的相互转换,真正弄清楚幂的读法和写法,区分幂的指数和底数.

        第三环节:例题练习,乘方运算

        活动内容:教科书例1,例2分别计算:

        例1:① 53 ;② (-3)4;③ (-1/2)3.

初一数学《有理数的乘方》教案范文二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理解并掌握有理数的乘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意义;能够正确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数学思考 在生动的情境中让学生获得有理数乘方的初步经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经历从乘法到乘方的推广的过程,从中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 解决问题 通过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方意义的过程,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 在经历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 故事 让学生认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 有理数的乘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有理数乘方的运算方法。 难点 有理数的乘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的理解。

        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流程图 活动内容和目的 活动1 复习与回顾

        活动2 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活动3 学习乘方的有关概念

        活动4 应用、巩固乘方的有关概念

        活动5 探索幂的符号法则

        活动6 应用、拓展有理数的乘方

        活动7 讲数学故事

        活动8 小结与布置作业

        活动9 思考题 回顾小学学习过的一些概念,承上启下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兴趣和主动学习的欲望,营造一个让学生主动思考、探索的氛围。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巩固有理数乘方的意义,让每一位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找到自信。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把问题交给学生,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检验新知的掌握情况,把在幂的理解上容易错的题进行分析、比较,进一步巩固乘方的意义。

        通过故事让学生认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梳理知识,学生获得巩固和发展。

        有利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活动1

        问题

        1.边长为 a 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2.棱长为a 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活动2

        出示细胞分裂示意图

        下图是细胞分裂示意图,当细胞分裂到第10次时,细胞的个数是多少?

        SHAPE MERGEFORMAT

        活动3

        问题1

        思考:

        1.什么叫做乘方?

        2.什么叫做幂?

        3.什么叫做底数、指数?

        问题2

        4.在 中,底数a表示什么?指数n表示什么? 就是几个几相乘?

        活动4

        应用新知,巩固提高

        一、填空

        1.在 中,15是__数,9是___数,读作_________

        2. 的底数是__,指数是___ ,读作_________

        3. 中,-6是___数,12是___数,读作________

        4. 的底数是___,指数是__,读作_________

        5. 7底数是______,指数是_____

        6. X底数是______,指数是_____

        二、把下列乘法式子写成乘方的形式

        1、2×2×2×2×2=_______

        2、(-1)×(-1)×(-1)×(-1)×(-1)×(-1)=______

        3、 × × × =_______

        三、把下列乘方写成乘法的形式.

        1. =_________________

        2. = 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

        活动5

        问题1

        与 有何不同?

        问题2

        计算

        (1) (2) (3)

        问题3

        计算:

        (1) (2)

        (3) (4)

        (5) (6)

        (7) (8)

        (9) (10)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活动6

        问题1

        目标检测

        (1) 是___数 (2) 是___数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问题2

         拓展训练

        你能完成下面的计算吗?试一试.

        活动7

        问题

        棋盘上的学问

        古时候,在某个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 国际象棋 ,献给了国王,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为了对聪明的大臣表示感谢,国王答应满足这个大臣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第1格放1粒米,第2格放2粒米,第3格放4粒米,然后是8粒、16粒、32粒、······一直到第64格。”“你真傻!就要这么一点米粒?!”国王哈哈大笑。大臣说:“就怕您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米!”

        你认为国王的国库里有这么多米吗?

        活动8

        小结 反思 :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你还有什么疑惑?

        2、 总结 五种已学的运算及其结果?

        布置作业:

        1.教科书47页第1题

        2.收集生活中有关乘方运算的例子及趣闻故事

初一数学《有理数的乘方》教案范文三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现实背景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能进行有理数乘方的运算

        ②已知一个数,会求出它的正整数指数幂,渗透转化思想;

        ③培养观察、归纳能力,以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运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做数学”和“用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的奇妙性;

        ②领会数学建模思想,归纳思想,形成数感、符号感、发展 抽象思维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①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提高数学素养。

        ② 通过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主动 学习态度 ,培养科学探索精神,提高人文素质,鼓励猜想,倡导参与,与人合作,学会倾听、欣赏和感悟,建立自信心。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①理解有理数乘法的意义和表示方法。

        ②会进行乘方运算。

        教学难点

        ①幂、指数、底数的概念及其表示,理解有理数乘方运算与乘方间的联系,处理好负数的乘方运算。

        ②用乘方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教学策略

        本节课采用“启发引导、动手操作、分析讲解”的教学方式,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运用的过程.在教学中注意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自主探索、逐步递进.积极参与讨论、合作学习,肯定成绩,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5.教学用具

        纸片模型

        6.教学过程

        教学进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

        教者结合多媒体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能否用算式表示这种关系

        问题一:细胞分裂问题:

        某种细胞每过30分钟便由1个分裂成2个。经过3小时,这种细胞由1个能分裂成多少个?

        问题二:问题二:

        边长为a的正方形的面积为 ;

        棱长为a的正方体的体积为 ;

        学生动手操作,

        回想情景,发现规律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归纳能力

        让学生亲历每个因数都相同时的乘法,书写起来的冗长,所以才需要创造一种简单的形式

        学习新知

        2个4相加可记为:4+4=4×2

        6个2相加可记为:2+2+2+2+2+2=6×2

        4个a相加可记为:a+a+a+a=4a

        n个a相加可记为:a+a+a+……+a=na

        类比可得:

        64个2相乘可记为: 264

        n个a相乘又记为什么呢?

        定义:一般地,我们把几个相同的因数相乘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 如果有n个a相乘,可以写成 ,也就是 EMBED Unknown

        其中 叫做 的n次方,也叫做 的n次幂. 叫做幂的底数 可以取任何有理数;n叫做幂的指数,可以取任何正整数.

        特殊地, 可以看作 的一次幂,也就是说 的指数是1.

        例如: 读作-2的4次方或-2的4次幂;底数是-2,指数是4;表示4个-2相乘. x看作幂的话,指数为1,底数为x.

        注意:当底数是负数或分数时,写成乘方形式时,必须加上括号.

        在学生理解有理数的乘方的意义的情况下,提供例1,指导学生完成,巩固概念的理解.

        1.(口答)

        把下列相同因数的乘积

        写成幂的形式,并说出底数和指数:

        (1) (-6)×(-6) ×(-6)

        (2) × × ×

        ⑶ EMBED Unknown 的底数是_____,指数是_____,它表示______;

        ⑷ 的底数是______,指数是______,它表示______;

        ⑸ 的底数是______,指数是______,它表示_______;

        例1.计算:

        (1)(-3)2 (2) 1.53

        SHAPE MERGEFORMAT

        例3. 解决实际问题:

        将一张足够长的厚度为0.1mm的纸对折后裁开,叠放在一起,再同时对折裁开,继续叠放在一起,继续对折、裁开、叠放,这样进行20次,能有多高?有人说比30层楼房还要高,你相信吗?

        分析:每层楼房按3米计算

        (1)0.1毫米×220=0.1毫米×1048576

        =104.8576米

        104.8576÷3≈34.95

        (2)如果连续进行30次,会比12个珠穆朗玛峰还要高!?你信吗?

        0.1毫米×230=0.1毫米×1073741824

        =107374.1824米

        8844.43 ×12=106133.16米

        初一数学《有理数的乘方》教案范文相关 文章 :

        1. 初一上册数学《有理数》教案精选范文五篇

        2. 初一数学有理数的乘方教学反思

        3. 初一上册数学《有理数的乘方》练习试题

        4. 初一数学有理数的乘方练习题及答案

        5. 初一数学有理数的乘方教学视频

        6. 《有理数的乘法》初一数学教学设计

        7. 初一数学教程视频:有理数的乘方

        8. 《有理数乘方》反思小结

        9. 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的乘方检测题1

        10. 七年级数学学习视频:有理数的乘方

七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学期数学

       只有有一个很好的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 课程的进度才能保持一致,这是我整理的七年级数学下教学设计人教版,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七年级数学下教学设计

        6.1.1平方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求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并会用符号表示;

        过程与 方法 :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 总结 出算术平方根的概念,通过计算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真正掌握算术平方根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算术平方根,认识数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 抽象思维 ,为学生以后学习无理数做好准备。

        教学重点: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和求法。

        教学难点:算术平方根的求法。

        教具准备: 三块大小相等的正方形纸片;学生计算器。

         教学方法 : 自主探究、启发引导、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问题:学校要举行美术作品比赛,小欧很高兴,他想裁出一块面积为25dm的正方形画布,画上自己得意的作品参加比赛,这块正方形画布的边长应取多少?

        二、探索归纳:

        1.探索:

        学生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即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边长的平方等于面积,求出正方形画布的边长为5dm。 接下来教师可以再深入地引导此问题:

        如果正方形的面积分别是1、9、16、36、

        学生会求出边长分别是1、3、4、6、24,那么正方形的边长分别是多少呢? 252,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性地提问:上面的问题它们有共同点吗?它5

        们的本质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学生可能总结不出来,教师需加以引导。

        上面的问题,实际上是已知一个正数的平方,求这个正数的问题。

        2.归纳:

        ⑴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x=a那么这个正数x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

        ⑵算术平方根的表示方法:

        a的算术平方根记为a,读作?根号a?或?二次很号a?,a叫做被开方数。

        三、应用:

        例1、 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

        ⑴100 ⑵2497 ⑶1 ⑷0.0001 ⑸0 649

        2解:⑴因为10?100,所以100的算术平方根是10,即?10; ⑵因为()?7

        8249497497,所以的算术平方根是,即?; 64648648

        ⑶因为1

        7164216747164?,()?,所以1的算术平方根是,即?; 99393999316

        ⑷因为0.01?0.0001,所以0.0001的算术平方根是0.01,即0.0001?0.01;

        ⑸因为0?0,所以0的算术平方根是0,即0?0。

        注:①根据算术平方根的定义解题,明确平方与开平方互为逆运算;

        ②求带分数的算术平方根,需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然后根据定义去求解;

        ③0的算术平方根是0。

        由此例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

        你能求出-1,-36,-100的算术平方根吗?任意一个负数有算术平方根吗?

        归纳: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有1个;0的算术平方根是0;负数没有算术平方根。 即:只有非负数有算术平方根,如果x?

        注:22a有意义,那么a?0,x?0。 a?0且?0这一点对于初学者不太容易理解,教师不要强求,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慢慢渗透。 例2、 求下列各式的值:

        (1)4 (2)492 (3)(?11) (4)62 81

        分析:此题本质还是求几个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解:(1)4?2 (2)497? (3)(?11)2?2?11 (4)62?6 819

        例3、 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

        ⑴3 ⑵4 ⑶(?10) ⑷

        22321 610解:(1)因为3?9,所以32?9?3;

        ⑵因为4?64?8,所以43?8; 32

        222⑶因为(?10)?100?10,所以(?10)?10; ⑷因为1111?,所以。 ?103106106103

        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可进行如下总结:

        1、由32?3,62?6,可得a2?a(a?0)

        222、由(?11)?11,(?10)?10,可得a2?a(a?0)

        教师需强调a?0时对两种情况都成立。

        四、随堂练习:

        1、算术平方根等于本身的数有_____。

        2、求下列各式的值:

        , 92, 52, (?7) 25

        3、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

        190.0025, 121, 42, (?)2,1 216

        4、已知a?1?1?0,求a?2b的值。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呢?

        2、算术平方根的具体意义是怎么样的?

        3、怎样求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

        六、布置作业

        课本第44页习题第1、2题

        教学 反思

        初中数学教学翻转课堂应用

        摘要:

        随着对 教育 质量的追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为广大教师着手解决的重要课题,初中数学教师在这一方面进行了仔细的研究,翻转课堂的有效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教师塑造 高效课堂 ,本文围绕?翻转课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探讨。

        关键词:

        初中数学;翻转课堂;应用分析

        翻转课堂,称为颠倒课堂,是由美国兴起的一种教学模式,基本形式是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学习时间,把学习主动权和决定权交给学生,以学生家看教师准备好的微视频为基础,课上教师针对学生在看视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集中讲解,在这一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更专注地听教师讲解,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不用浪费时间在大量的基本知识点的讲解上,而把这些时间用来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让学生获得更真实的学习体验。

        一、明确教学目的,重构学习流程

        传统教学过程一般来说包括两个方面: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教师们往往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里完成知识传授这一过程,而让学生在课下练习及平常检测中完成知识内化,翻转课堂恰好把这两个过程颠倒过来,把知识传递这一过程让学生在家自行完成,而主要在课堂上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吸收内化。学生在家中的自行学习不比在课堂中由教师面对面引导、一遍遍讲解,他们需要自己跟着视频中的内容自习,独立完成知识的理解与思考,所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这一任务,教师设计视频时必须明确自己的教学目的,以及自己希望在视频中传递给学生什么样的知识信息,视频中的知识不能过于基础,学生看完视频之后没有疑惑,那么接下来的课堂知识完善与内化就显得没有必要;视频也不能够过于深奥,学生在看视频的过程中没有办法跟上视频中的思路会造成学生丧失学习动力。所以视频的制作需要教师仔细分析教学中的基础内容与重点难点,合理安排,让每一个视频都有一定的针对性,不要显得杂乱无章,这样学生在学习与复习过程中就不能有清晰明确的脉络。翻转课堂的有效运用需要教师帮助学生重构他们学习流程。学生在长期学习生活中已经习惯了在课堂上听讲,跟着教师的引导学习新知识,回家之后练习课上知识,所以翻转课堂对他们来说是十分陌生的,需要有一定的适应期。并且在教师的指导下重新构建自己的学习流程,培养他们在家中观看视频时主动吸收知识的习惯,而不是把这样的学习形式当做任务完成,要让他们意识到这一过程的重要性。课堂上简单进行知识梳理之后,重点帮助学生解答疑惑及做针对性训练,以往课下练习学生在缺少教师的指导下常常感觉挫败,并且不能及时查缺补漏。而在翻转课堂中,教师可以及时指导学生练习,对学生学习成果有及时的反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测评及时反馈,利用生活资源

        在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不仅要制作相关教学视频,还要帮助学生进行及时的知识检测。由于班上学生较多,课堂上帮助每一个学生解答问题基本不可能,因此观看视频之后就要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可以表达自己疑惑的平台,如学生看完有关反比例函数的视频之后对其中的一些知识点产生疑惑,就可以在视频下方的留言中写下自己的疑惑,这样教师可以很好地根据学生的留言整理课上需要重点讲解的内容,接着让学生有其他问题举手提问,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指导者的角色,不能让学生提出问题直接得到教师的回答。如可以让学生分组交流,把自己遇到的问题在小组中交流解答,这样学生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另外,视频结束后教师需要在视频下方布置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题目,让学生解答,学生点击提交之后可以立刻知道答案的对错,做错的题目教师可以在上面标注看视频中的哪一段内容,然后再解答题目,题目解答错误超过两次之后,这个题目就会被累计一次,当多数学生在同一个题目上犯错误之后,这个题目就会在教师的电脑上显示,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在学生解答不出来题目时,一定不能挫伤他们的积极性,要因势利导地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题目后面写上小贴士:题目有些难,你已经做得很好了,想知道答案吗,那就课堂上明天见。这样的鼓励可以将做错题目的消极情绪转化为对课堂的期待。因为学生是在家里完成这一系列学习的,所以在视频学习中教师可以适当让学生在家中寻找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数学内容,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乐趣,把视频学习当做一次有趣的经历,也能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在学习上。

        三、提供实施环境,多与各方沟通

        翻转课堂对电子设备的要求过高,有些学校与家庭并不能很好地满足这些教学需求,所以要根据现实情况实施有关步骤,翻转课堂要求学生在家中自行完成学习任务,所以比较考验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并不是所有学生都有较好的学习自觉性,大部分学生存在懈怠心理,所以需要教师多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在家中监督学生,有条件的话可以适当陪孩子一起学习,把学生在家中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给教师,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帮助学生提高数学水平。

        总而言之,翻转课堂需要一定的实施条件,这种完全颠倒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一定程度上并不能被大部分教师所接受,一些较年轻的教师比较愿意尝试这一新型的教学方式,但是缺乏教学 经验 ,所以这一教学模式的运用还需要一定时间的沉淀。翻转课堂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构建正确有效的学习流程,充分利用课上与课下时间,真正自主地学习,用自己的能力吸收运用知识。

        作者:陈亮 单位:宿迁市宿城区洋北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黄兴丰,高丽.初中数学专家教师课堂教学决策的个案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4(04).

        [2]刘小晶,钟琦,张剑平.翻转课堂模式在?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08).

湘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通用范文

       教学设计在七年级数学教学系统中起到主线贯穿的作用,它是教师教育理论、教育规律、自身教学素质、学情研究等各种因素一体的教学构想和设计,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七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设计,大家快来跟我一起看看吧。

       七年级数学下教学设计

       5.2.1平行线

       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教具模式的演示和通过画图等操作,交流归纳与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毛

       2.了解平行线的概念、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交和平行的两种位置关系,知道平行公理以及平行公理的推论.

       3.会用符号语方表示平行公理推论,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重点:探索和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难点:对平行线本质属性的理解,用几何语言描述图形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复习提问:两条直线相交有几个交点?相交的两条直线有什么特殊的位置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把教具中木条b与c重合在一起,转动木条a确认学生的回答.教师接着问:在平面内,两条直线除了相交外,还有别的位置关系吗?

       2.教师演示教具.

       顺时针转动木条b两圈,让学生思考:把a、b想像成两端可以无限延伸的两条直线,顺时针转动b时,直线b与直线a的交点位置将发生什么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直线b与c木相交的位置?

       3.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并形成共识.

       转动b时,直线b与c的交点从在直线a上A点向左边距离A点很远的点逐步接近A点,并垂合于A点,然后交点变为在A点的右边,逐步远离A点.继续转动下去,b与a的交点就会从A点的左边又转动A点的左边?可以想象一定存在一个直线b的位置,它与直线a左右两旁都没有交点.

       二、平行线定义表示法

       1.结合演示的结论,师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平行定义:同一平面内,存在一条直线a与直线b不相交的位置,这时直线a与b互相平行.换言之,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直线a与b是平行线,记作―∥‖,这里―∥‖是平行符号.

       教师应强调平行线定义的本质属性,第一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第二是设有交点的两条直线. 2.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从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交点情况去确定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只有两种位置关系:相交或平行,两者必居其一.即两条直线不相交就是平行,或者不平行就是相交.

       三、画图、观察、归纳概括平行公理及平行公理推论 1.在转动教具木条b的过程中,有几个位置能使b与a平行?

       本问题是学生直觉直线b绕直线a外一点B转动时,有并且只有一个位置使a与b平行. 2.用直线和三角尺画平行线. 已知:直线a,点B,点C.

       (1)过点B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几条?

       (2)过点C画直线a的平行线,它与过点B的平行线平行吗? 3.通过观察画图、归纳平行公理及推论.

       (1)由学生对照垂线的第一性质说出画图所得的结论. (2)在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板书.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3)比较平行公理和垂线的第一条性质.

       共同点:都是―有且只有一条直线‖,这表明与已知直线平行或垂直的直线存在并且是唯一的.

       不同点:平行公理中所过的―一点‖要在已知直线外,两垂线性质中对―一点‖没有限制,可在直线上,也可在直线外. 4.归纳平行公理推论.

       (1)学生直观判定过B点、C点的a的平行线b、c是互相平行. (2)从直线b、c产生的过程说明直线b∥直线c. (3)学生用三角尺与直尺用平推方验证b∥c. (4)师生用数学语言表达这个结论,教师板书.

       结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结合图形,教师引导学生用符号语言表达平行公理推论: 如果b∥a,c∥a,那么b∥c. (5)简单应用.

       练习:如果多于两条直线,比如三条直线a、b、c与直线L都平行,那么这三条直线互相平行吗?请说明理由. 本练习是让学生在反复运用平行公理推论中掌握平行公理推论以及说理规范. 四、作业:课本P16.7,P17.11.

        初中数学分层教育法

       一、分层教学对于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分层次进行教学,不同层次的学生接受不同层次的教学方案,设立不同层次的目标,既能节省教师和学生的时间,又能让优生和差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优生在吸收课本上的知识点后,再挑战更难的问题,激发了他们心中的竞争意识,让他们毫不懈怠努力向前。对于差生而言,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他们也许听不懂上课所讲内容,所做的练习对于他们来说也是有难度的,慢慢就产生了厌学情绪。而且在分层教学中,通过大量基础题的练习,可以让他们慢慢理解并夯实课本上的知识点,在练习中慢慢树立起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斗志。在传统教学中,往往和教师靠的近的是少数的优生。而差生却因为学习跟不上,成绩不行,而缺乏和教师交流沟通的勇气。导致上课依然听不懂?如此就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分层教学因为对于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要求和目标,使差生在大量的基础练习中重拾信心,便会很好地改变师生之间僵硬的氛围。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法的策略

       1.课堂教学分层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学习能力卓越,抽象思维强,基础知识拔尖。对于A层的学生而言,课堂上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我们可以让A层的学生接触更深层知识,通过做难度较高的题目激发他们强烈的好胜心。B层:能够接受并吸收课堂上的知识,具有牢固的基础知识。这一层的学生数量较多,他们能够听懂并理解教师所讲内容。因此对这层次的学生应培养他们举一反三的能力,根据基础知识进行适当的思维扩散。C层:缺乏学习兴趣,基础知识不扎实的学生。C层是数量较少却是最为让教师头疼的一个群体,需要教师极大的耐心和爱心。对于此层的学生,利用大量的练习来打基础是必要的,可以用大量简单的习题来培养其学习的信心。分层的方法可以是学生自主选择,或教师协助选择,但是其原则是必须要充分尊重学生和其家长的意愿,实事求是却不过分凭借考试成绩来划分。

       成绩只能作为一个依据,分层教学的目的是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吸收知识,促进全面发展。所以忽略学生自主意愿甚至伤害到学生自尊心的方式都是不可取的。并且分层教学并不是让教师要在A层学生身上花费大量精力,却忽略C层的学生,对于ABC层的任何学生,教师都必须做到平等对待,公平教学。在分层教学中,晋级和降级制度也是需要的。也就是说B层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是可以进入A层的,C层的学生也是有进入B层甚至A层的机会的。相反,如果有学生发现自己跟不上本层次的教学节奏,也可以申请进入下个层次。这个制度并不是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阶级思想,而是通过晋级、降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能方便教师合理分配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2.课后作业分层

       课后作业是学生展现自我的一个平台。传统教学方式中,优生能快速地完成课后作业,因为对于优生,那些习题简单枯燥,缺乏挑战,很多都是做过很多遍的题目,还必须做,浪费时间和精力。然而对于差生,却显得难度偏高,不会做,错误率高,使得他们越来越怕写作业,慢慢导致不做作业甚至抄袭。所以在分层教学中,针对ABC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的作业也是有不同层次的。对于A层可以用奥数题、综合题等高难度题,使A层的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享受挑战,通过重重推理、演算,最终得出答案,会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刺激和成功感;对B层的学生则布置一些提高题,着重在于培养他们的解题思路和对知识点的熟练运用;对C层的学生则需做大量的基础题、简单题,反复练习,夯实基础。

       3.总结评价分层

       在大学课堂上,最终成绩是按照平时成绩加上考试成绩而得到的综合成绩,在初中数学教学上,我们也可以采用此种方法。有些学生在期中期末的考试中,身体不适或其他原因引导致挥失常,没取得理想的成绩,这样很可能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毕竟用一张卷子去决定一个学期的总评显然是死板的。所以总结评价也需分层次,ABC三个层次的学生使用ABC三种考卷,考试也向大学课堂学习,给予一次补考的机会,最终总评是用平时成绩的50%加上最终成绩的50%来决定。这样,充分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他们不再惧怕考试,从而提高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三、总结

       分层教育法通过人性化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培养学生的上进心和竞争意识。这种针对性的教学模式,让优秀的学生更加优秀,一般的学生不再一般,后进的充满希望。教师充分利用分层教学,让学生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享受学习的快乐,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而使得初中数学教学更为高效。

       作者:刘太苓 单位:山东省胶州市第二十五中学

精选初中数学说课稿5篇

        时间从来都不等人,我们又迎来了一个全新的起点。做好教学计划可以让自己成为更有竞争力的人。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湘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通用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湘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通用范文(一)

        一、指导思想

        坚持贯彻教育方针,继续深入开展新课程教学改革。立足中考,把握新课程改革下的中考命题方向,以课堂教学为中心,针对近年来中考命题的变化和趋势进行研究,积极探索高效的复习途径,夯实学生数学基础,提高学生做题解题的能力,和解答的准确性,以期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数学成绩。并通过本学期的课堂教学,完成九年级下册数学教学任务及整个初中阶段的数学复习教学。

二、教学目标

        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交流、合作、讨论的方式,积极探索,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逐步形成正确地数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理解二次函数的图像、性质与应用;理解相似三角形、相似多边形的判定方法与性质,理解投影与视图在生活中的应用。掌握锐角三角函数有关的计算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学习,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地推理。班级教学目标:中考优秀率达到xx%,合格率:xx%。

        三、教材分析

        第xx章、二次函数:本章主要是通过二次函数图像探究二次函数性质,探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议程的关系,最终实现二次函数的综合应用。本章教学重点是求二次函数解析式、二次函数图像与性质及二者的实际应用。本章教学难点是运用二次函数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第xx章、相似:本章主要是通过探究相似图形尤其是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本章的教学重点是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本章的教学难点是相似多这形的性质的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的理解。

        第xx章、锐角三角函数:本章主要是探究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函数的概念及特殊锐角的三角函数值。本章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各种三角函数的概念,掌握其对应的表达式,及特殊锐角三角函数值。本章的教学难点是三角函数的概念。

        第xx章、投影与视图:本章主要通过生活实例探索投影与视图两个概念,讨论简单立体图形与其三视图之间的转化。本章的重点理解立体图形各种视图的概念,会画简单立体图形的三视图。本章教学难点是画简单立体图形的三视图。

        四、方法措施

        1、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认真钻研教材教法,精心设置教学情境和教学内容,做到层次分明,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建立数学严密的数学逻辑推理能力。

        2、搞好单元测试工作,做好阅卷分析,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同时加大课后对学生的辅导力度。

        3、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针对近年中考命题趋势,制定详细而周密的复习计划,备好每一节复习课,力求全面而又突出重点。

        4、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数学解题作答习惯,向学生传授必要的作答技巧和适应中考的能力。

五、课时安排

        九年级下册新授课程控制在x个星期内,剩余时间用于复习。

湘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通用范文(二)

        本学期是初中学习的关键时期,教学任务非常艰巨。要完成教学任务,必须紧扣教学大纲,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把握好重点、难点。同时九年级毕业班总复习的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如何提高数学总复习的质量和收效,是每位毕业班数学教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下面针对我班的情况进行分析并制定复习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两极分化比较严重,部分学生数学基础不够好,学习积极性不高,其中女生居多:xx等。部分男生学习习惯不太好,家长也不够重视,如:xx等。由于平时学习不够认真和扎实,我非常担心这些学生对前面所学的一些基础知识记忆不清,掌握不牢。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学期的课本内容只剩下投影和视图这一章,因此在一周内把课本最后一章结束,接下来就是整体初中内容的有计划复习,复习的教学内容大致可分成代数、几何两大部分,其中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六大版块即:“实数与统计”、“方程与函数”、“解直角三角形”、“三角形”、“四边形”、“圆”是学业考试考中的重点内容。

        在《课标》要求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课堂教学的目标。在近几年的中考试卷中逐渐出现了一些新颖的题目,如探索开放性问题,阅读理解问题,以及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应用问题。这些新题型在中考试题中也占有一定的位置,并且有逐年扩大的趋势。如果想在综合题以及应用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中获得好成绩,那么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能力。因此在总复习阶段,必须牢牢抓住基础不放,对一些常见题解题中的通性通法须掌握。

        学生解题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审题不清,不能正确理解题意;

        (2)解题时自己画几何图形不会画或有偏差,从而给解题带来障碍;

        (3)对所学知识综合应用能力不够;

        (4)几何依然对部分同学是一个难点,主要是几何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较差。

        三、教学计划措施

        1、认真研读学习课标,紧抓中考方向,了解中考的有关的政策,避免走弯路,走错路。同时研读《中考说明》,看清范围,研究评分的标准,牢记每一个得分点。

        2、扎扎实实打好基础。

        重视课本,系统复习。初中数学基础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两方面。现中考仍以基础的为主,有些基础题是课本的原型或改造,后面的大题是教材题目的引伸、变形或组合,复习时应以课本为主。尤其课后的读一读,想一想,有些中考题就在此基础上延伸的,所以,在做题时注意方法的归纳和总结,做到举一反三。

        3、综合运用知识,提高自身的各种能力。

        初中数学基本能力有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体现数学与生产、生活相关学科相联系的能力等等。

        (1)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必须把各章节的知识联系起来,并能综合运用,做到触类旁通。目前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复习,查漏补缺做好知识归纳、解题方法地归纳。

        (2)狠抓重点内容,适当练习热点题型。几年来,初中的数学的方程、函数、直线型一直是中考的重点内容。方程思想、函数思想贯穿试卷始终。另外,开放题、探索题、阅读理解题、方案设计、动手操作等问题也是中考的热点题型,所以应重视这方面的学习与训练,以便适应这类题型。

        4、注重课后反思,及时的将一节课的得失记录下来,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同时经常听取学生良好的合理化建议。

湘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通用范文(三)

一、指导思想:

        深入推进和贯彻《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改变学习方式为目的,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目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探索有效教学的新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紧紧围绕初中数学教材、数学学科“基本要求”进行教学,针对近年来中考命题的变化和趋势进行研究,收集试卷,精选习题,建立题库,努力把握中考方向,积极探索高效的复习途径,力求达到减负、加压、增效的目的,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力求中考取得好成绩。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学生切实学好从事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二、学情分析:

        今年九年级学生上学期成绩比较理想,但两极分化严重。个别学生不重视学习,学习习惯较差。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很多学生在学习习惯方面有较大改进,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也有少数学生自制能力较差,对自己要求不严,甚至自暴自弃。这些都需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耐心教育。九年级属于初中毕业班,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如何提高数学总复习的质量和效益,是每位毕业班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三、教学安排

        全面复习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这个阶段的复习目的是让学生全面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做到全面、扎实、系统,形成知识网络。

        1、重视课本,系统复习。现在中考命题仍然以基础题为主,有些基础题是课本上的原题或改造,后面的大题虽是“高于教材”,但原型一般还是教材中的例题或习题,是教材中题目的引伸、变形或组合,所以第一阶段复习应以课本为主。

        2、按知识板块组织复习。把知识进行归类,将全初中数学知识分为十一讲:第一讲数与式;第二讲方程与不等式;第三讲函数;第四讲统计与概率;第五讲基本图形;第六讲图形与变换;第七讲角、相交线和平行线;第八讲三角形;第九讲四边形;第十讲三角函数学;第十一讲圆。复习中由教师提出每个讲节的复习提要,指导学生按“提要”复习,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具体情况把遗忘了知识重温一遍,边复习边作知识归类,加深记忆,注意引导学生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法则、公式、定理的推导或证明,例题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典型性、层次性,并注意分析例题解答的思路和方法。

        3、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方法的`指导。基础知识即初中数学课程中所涉及的概念、公式、公理、定理等。要求学生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知识结构,形成整体的认识,并能综合运用。例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二次函数图形与x轴交点之间的关系,是中考常常涉及的内容,在复习时,应从整体上理解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把握教材,达到熟练地将这两部分知识相互转化。又如一元二次方程与几何知识的联系的题目有非常明显的特点,应掌握其基本解法。

        中考数学命题除了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外,还十分重视对数学方法的考查,如配方法,换元法,判别式法等操作性较强的数学方法。在复习时应对每一种方法的内涵,它所适应的题型,包括解题步骤都应熟练掌握。

数学教学设计案例三篇

        #教案# 导语“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而说课稿则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它不同于教案,教案只说“怎样教”,说课稿则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以下是 为大家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1.精选初中数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本节课是中考考纲中规定的必考内容,它对整章节教学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梯形会有举一反三、以一当十的作用。

        (二)课时安排:

        两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是梯形的判定及应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梯形的有关概念、等腰梯形的性质和五种基本辅助线。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使学生在探究梯形相关的概念和等腰梯形的性质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说理意识;

        ⑵在解决等腰梯形的应用问题的过程中,尝试多样化的方法和策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们体会数学活动充满着思考与创造的乐趣,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愉悦;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分成三个层次:

        1、掌握梯形的定义,认识梯形的其他相关概念;

        2、熟练应用等腰梯形的性质;

        3、通过实际操作研究梯形的基本辅助线作法。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灵活添加辅助线,把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原因是解决梯形问题往往要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来处理,经常需要添加辅助线,对于刚刚接触梯形的学生难免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往往会有题目一讲就明白但自己不会分析解答的情况发生。

        为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我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为:努力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五个突破——以学生主体观念突破教师中心、以学生主体活动突破课堂中心、以学生主体参与突破讲解中心、以学生主体经验突破书本中心、以学生主体能力发展突破考试中心。在这样的理念下,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

        二、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我采用“引、动、导、探”教学法,实施“二、四、六”教学模式,即两个探究层次、四个教学环节、六步教学程序。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在方法上应该是“行”为先,“知”为后。

        三、学习方法:

        初二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新课标》中要求的“初步的空间观念”《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为了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采用“做、思、问、辩、议”的五步学习法、正如波利亚所说的:“学习任何知识的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

        四、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小黑板,常用画图、剪纸工具,矩形纸片,平行四边形纸片,信纸

        五、教学程序:

        共有六步

        (一)情境引发

        (二)活动探索、研究发现

        (三)深化建构

        (四)迁移运用

        (五)系统概括

        (六)布置作业,拓展思维

        这六步教学程序在教案中都详细介绍了,我只把教学的主线和总的设计意图说一说。

        在前三个环节我都是以剪纸为主线: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我先是利用平行四边形纸片剪梯形,然后是利用矩形纸片剪特殊梯形,再利用剪出的等腰梯形研究发现等腰梯形的性质,这样一环扣一环的完成教学目标,并解决本节课的两个重点。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如《新课标》中所说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没有一味的照本宣科,而是让学生们在操作中发现,在操作中探究,在操作中升华,借助于优美的课件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以自己的行动实践了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

        在第四个环节迁移运用里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在这里我设计了“练一练,议一议,试一试,想一想”四个环节。

        由学生独立完成,用实物展台展示学生解答过程,集体评价、完善,规范学生的解题过程、并着重解决梯形的辅助线问题,由学生归纳、补充、完善,在黑板的主板面——中间位置逐一列出。

        设计意图:解决梯形问题的策略很多,在这里我没有单纯的就辅助线来研究辅助线而是把知识点蕴含在习题中,再归纳总结。华应龙老师说:的课堂,本质上是一种“有助于启动和启发思维的酵母”。我就想通过这样做使学生的思维自然而然的过渡到本节课的难点上,这样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一题解决一类问题、顺利的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在第五个环节系统概括里我没有采用传统的学生或老师小结的方式而是以探究课题的方式出现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个作为探究课题:

        1、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区别和联系;

        2、我看等腰梯形的特殊性;

        3、解决梯形的常用方法。

        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将探究结果以文章的形式呈现。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这三个题目就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无论学生选择哪一个,在浏览、思考、准备、生成的过程中即达到了概括的目的又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在第六个环节在作业内容的设计上,我改变了传统的以巩固知识为目的的单一的作业形式,留的两项作业都是考察学生能力的

        1、拓展性作业:在平行四边形(矩形)纸片上画一条裁剪直线,将该纸片裁剪成两部分,并把这两部分重新拼成如下图形:

        (1)等腰梯形

        (2)直角梯形(要求:所拼成的图形互不重叠且不留空隙)

        2、发挥想象,以梯形为基础图案设计通钢三中第xx届运动会的会徽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即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又突出体现实践性、探究性、发展性,使学生所学知识得以升华,在设计会徽时还可以适当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同时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六、有四点说明:

        1、板书设计分为三个部分:(左)梯形定义和性质;(中)梯形五种辅助线的作法及图形;(右)大屏幕。这堂课的板书力求做到形象直观,适当运用彩粉笔,突出重难点,便于学生理解,起到深化主题,回顾中心的作用。

        2、时间的大体安排:情境引发大约3分钟,活动探索、研究发现,大约15分钟,深化建构约8分钟,迁移运用大约13分钟,系统概括及布置作业6分钟。

        3、教学反思需要课后填写4、整个设计要突出体现的特色: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实践验证,让学生自己设计,学生能说的我不说,学生能做到的我不做,努力做到“教是因为需要教”。

        七、教学预测:

        本节课内容较多尤其是辅助线的几种作法在一课时内完成,有部分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上可能会有所欠缺。以上是我基于《梯形》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初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作出的教学设计,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2.精选初中数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梯形是人们最为熟悉的几何图形之一,在生活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在小学阶段学生对梯形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节课再次将学生带入梯形的殿堂,进一步探究梯形的相关概念、等腰梯形的性质以及解决梯形问题的策略,是四边形知识螺旋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地位及作用,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梯形的相关概念,了解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两条对角线相等的性质。

        (2)培养学生初步应用等腰梯形的性质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究梯形相关的概念,等腰梯形性质的过程。

        (2)在解决等腰梯形的应用问题的过程中,尝试多样化的方法和策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简单的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说理意识和主动探究的习惯,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2)体会探索发现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

        1、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等腰梯形的性质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教学难点:梯形有关计算和推理中的常用策略、

        二、教法分析: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采用“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知识运用”为主线的教学方法。

        三、学法指导:

        《数学课程标准纲要》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采用“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探索的快乐,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纸片和剪刀,只剪一刀,保证留下的纸片是是四边形,那么留下的四边形是什么图形?学生动手操作,我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及时搜集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学生容易发现,当所剪的边与相对的边平行时,得到的是平行四边形,那么不平行时,得到的是什么图形呢?由此导入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刚刚研究过的的平行四边形入手,让学生既复习运用了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又有利于加强对比,顺利过渡到梯形的研究。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探究一、梯形的相关概念。

        由剪纸的体验,学生很容易概括出梯形的定义,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梯形的相关概念。强调:上下底的区分是根据长度,而不是根据其位置。

        紧接着让学生举出生活中梯形的实例,学生的举例可能会拘泥于校园,教室,家里的物品,这时我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墨西哥的金字塔,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会馆的的,让学生发现中的梯形,感受梯形的美。接着,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生活中的梯形。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了加深学生学生对梯形高的意义的理解,我设计了“画一画”:在一张有平行线条的纸上作一个梯形ABCD,使AD∥BC,并作出它的一条高。

        待学生画好后,分别指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梯形高的作法,理解梯形高的意义以及梯形的高有无数条。学生知道了什么是梯形,那么梯形与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异同?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后汇报,借助课件的动画效果加以强调。并进一步提出以下问题:

        1、梯形是平行四边形吗

        2、一组对边平行这组对边不相等的四边形是梯形吗?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属于四边形的两个不同分支,探究二、特殊梯形

        为得到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定义,我设计了下面的活动:剪一剪:如图,把一张矩形纸片对折后,用剪刀沿斜线剪开,然后将其展开,可得到一个什么图形?

        让学生从学具中拿出矩形纸片,按大屏幕的要求完成剪纸,并向大家展示,所得到的是什么图形?剪下的是什么图形?这时我鼓励学生由剪纸过程说说什么样的梯形是等腰梯形,什么样的梯形是直角梯形,结合课件的动画效果给出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的定义。

        (三)总结反思,纳入系统。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得到了哪些新知识?

        2、解答关于等腰梯形的问题后,你获得了哪些方法?设计意图:这是一次知识与情感的交流,培养学生自我反馈,自主发展的意识。

        (四)布置作业,拓展思维。

        学生经过以上四个环节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等腰梯形的性质,但学生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作业布置为:

        1、基础性作业:课本121面习题4、8节1、2、3题。

        2、拓展性作业:在下图所给的平行四边形(矩形)纸片上画一条裁剪直线,将该纸片裁剪成两部分,并把这两部分重新拼成如下图形:

        (1)等腰梯形。

        (2)直角梯形。

        要求:所拼成的图形互不重叠且不留空隙。设计意图: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更好的会学数学,用数学的理念。同时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五、教学评价。

        本节课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多媒体展示、学生画图、探究,使学生在“做中学”。

        3.精选初中数学说课稿

 大家好!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与大家一起学习、交流,希望大家多多指教!我说课的课题是“合并同类项”,下面进行简单的说课: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选自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4节,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在引入用字母表示数,学习了代数式、多项式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对同类项进行合并的探索、研究。合并同类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其法则的应用是一次式加减的基础,也是以后学习解方程、解不等式的基础。另一方面,这节课与前面所学的知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建立在数的运算律的基础之上;在合并同类项过程中,要不断运用数的运算。可以说合并同类项是有理数加减运算的延伸与拓广。因此,这节课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

        七年级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象直观思维已比较成熟,但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所授班级中,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勇于探索的学习风气。

        基与上面对教材与学情的分析,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同类项、多项式相等的概念。

        2、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能力目标:

        1、在具体的情景中,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认识同类项,了解数学分类的思想;并且能在多项式中准确判断出同类项。

        2、在具体情景中,通过探究、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体验探求规律的思想方法;并熟练运用法则进行合并同类项的运算,体验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情感目标:

        1、通过设置具体的问题情境,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合作的愉快与收获。

        2、实施开放性教学,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3、通过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重点: 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及应用。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同类项;准确合并同类项。

        二、设计思路:

        1、 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教学。让学生经历同类项概念和合并同类项法则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其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

        2、 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猜想、推理、论证、交流与反思等数学活动;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学会探索、学会学习。

        3、 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实施开放性教学,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 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程序: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实现我的设计效果,我采用引导、探究法为主的教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CAI辅助教学。设计以下主要教学流程:

        1)创设五个步步深入的问题情境: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探索欲 望,同时为本课学习做好准备和铺垫。

        2)问题探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认识同类项,了解数学分类的思想;获得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体验探求规律的思想方法。同时让学生体验合作的愉快与收获。感受成功的喜悦。

        3)火眼金睛与看谁做的又快又准:让学生加深对同类项的认识,加强对合并同类项法则的理解。

        4)例题讲解与巩固练习:让学生掌握在多项式中判断出同类项和运用法则进行合并同类项运算的技能,使学生的知识、技能螺旋式上升。

        5)课堂小结: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6)拓展延伸与挑战自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他们提供更广泛的发展空间。

        我的教学目的能不能实现,设计效果能不能达到,就只能看我接下来上课的情况了!我的说课就简单说到这里,谢谢大家!

        4.精选初中数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形成4个角的位置和数量关系,为今后学习几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证明几何题提供了一个示范作用,本节对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推动作用,所以本节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经有的知识基础,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从图中辨别对顶角和邻补角。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3)理解对顶角相等的说理过程。

        2、过程与方法

        经历质疑,猜想,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转化,说理能力和数学语言规范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让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乐趣,增强学习兴趣;在解题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体验数学中充满着探索和创造。

        (三)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为:

        重点: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及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难点:写出规范的推理过程和对对顶角相等的探索。

        二、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直观的教具演示和多媒体。增大了教学的直观性,让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使学生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三、学法指导

        5.精选初中数学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这节课所选用的教材为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八年级教科书。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初中数学____ 年级 册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____ 的基础上,对____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____ 等。

        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____的工具性内容。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____,对____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是对于____的理解,(由于其抽象程度较高,)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

        难点确定为:

        二、 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我确立了如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三、 教学方法分析

        本节课我将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另外,在教学过程当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为了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1) 复习就知,温故知新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主张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____是本节课深入研究____的认知基础,这样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

        (2)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以问题串的形式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设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望。

        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已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 望,产生了强劲的学习动力,此时我把学生带入下一环节。

        (3) 发现问题,探求新知

        设计意图:现代数学教学论指出,教学必须在学生自主探索,经验归纳的基础上获得,教学中必须展现思维的过程性,在这里,通过 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

        (4) 分析思考,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论指出, 数学概念(定理等) 要明确其 内涵和外延(条件、结论、应用范围等) ,通过对 定义 的几个重要方面的阐述,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优化,知识体系得到完善,使学生的数学理解又一次突破思维的难点。

        通过了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把握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此时,他们急于寻找一块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学生导入第____环节。

        (5) 强化训练,巩固双基

        设计意图:几道例题及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其中例1……例2……,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这一环节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内化知识。

        (6) 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且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

        (7)当堂检测 对比反馈

        (8) 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见解,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谅解 ! 谢谢。

数学 教学设计 案例三篇

        通过定义的引入,图像特征的观察、发现过程使学生懂得理论与实践 的辩证关系,适时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数学教学设计案例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数学教学设计案例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指数函数的定义,初步掌握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2、能力目标:通过定义的引入,图像特征的观察、发现过程使学生懂得理论与实践 的辩证关系,适时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生的参与过程,培养他们手脑并用、多思勤练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2、 难点:底数 a 的变化对函数性质的影响,突破难点的关键是利用多媒体

        动感显示,通过颜色的区别,加深其感性认识。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教学法、比较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事例引入

        T: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指数的运算性质,今天我们来学习与指数有关的函数。什么是函数?

        S: --------

        T:主要是体现两个变量的关系。我们来考虑一个与医学有关的例子:大家对?非典?应该并不陌生,它与其它的传染病一样,有一定的潜伏期,这段时间里病原体在机体内不断地繁殖,病原体的繁殖方式有很多种,分裂就是其中的一种。我们来看一种球菌的分裂过程:

        C:动画演示(某种球菌分裂时,由1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一个这样的球菌分裂_次后,得到的球菌的个数y与_的函数关系式是: y = 2 _ )

        S,T:(讨论) 这是球菌个数 y 关于分裂次数 _ 的函数,该函数是什么样的形式(指数形式),

        从 函数特征分析:底数 2 是一个不等于 1 的正数,是常量,而指数 _ 却是变量,我们称这种函数为指数函数?点题。

        二、指数函数的定义

        C:定义: 函数 y = a _ (a>0且a?1)叫做指数函数, _?R.。

        问题 1:为何要规定 a > 0 且 a ?1?

        S:(讨论)

        C: (1)当 a <0 时,a _ 有时会没有意义,如 a=﹣3 时,当_=

        就没有意义;

        (2)当 a=0时,a _ 有时会没有意义,如_= - 2时,

        (3)当 a = 1 时, 函数值 y 恒等于1,没有研究的必要。

        巩固练习1:

        下列函数哪一项是指数函数( )

        A、 y=_ 2 B、y=2_ 2 C、y= 2 _ D、y= -2 _

 数学教学设计案例二

        教学目标:

        (1)了解集合、元素的概念,体会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征;

        (2)理解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和"不属于"关系;

        (3)掌握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教学重点: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

        教学难点: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级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阅读课本P2-P3内容

        二、新课教学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1.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也简称集。

        3.思考1: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

        (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

        (2)我国的小河流;

        (3)非负奇数;

        (4)方程的解;

        (5)某校2007级新生;

        (6)血压很高的人;

        (7)的数学家;

        (8)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所有第三象限的点

        (9)全班成绩好的学生。

        对学生的解答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

        4.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_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无序性:给定一个集合与集合里面元素的顺序无关。

        (4)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5.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belongto)A,记作:a?A

        (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notbelongto)A,记作:aA

        例如,我们A表示"1~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则有3?A

        4A,等等。

        6.集合与元素的字母表示: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集合的元素用小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

        7.常用的数集及记法:

        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_或N+;

        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实数集,记作R;

        (二)例题讲解:

        例1.用"?"或""符号填空:

        (1)8N;(2)0N;

        (3)-3Z;(4)Q;

        (5)设A为所有亚洲国家组成的集合,则中国A,美国A,印度A,英国A。

        例2.已知集合P的元素为,若3?P且-1P,求实数m的值。

        (三)课堂练习:

        课本P5练习1;

        归纳小结:

        本节课从实例入手,非常自然贴切地引出集合与集合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常用集合及其记法。

        作业布置:

        1.习题1.1,第1-2题;

        2.预习集合的表示方法。

 数学教学设计案例三

        内容建立函数模型刻画现实问题

        内容解析函数模型本身就来源于现实,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本节内容是通过对展现的实例进行分析与探究使得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或建立数学模型,并能体会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同时本课题是学生在初中学习了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基础上刚上高中进行的一节探究式课堂教学。在一个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可以从理解知识升华到熟练应用知识,使他们能辩证地看待知识理解与知识应用间的关系,与所学的函数知识前后紧紧相扣,相辅相成。;另一方面,函数模型本身就是与实际问题结合在一起的,空讲理论只能导致学生不能真正理解函数模型的应用和在应用过程中函数模型的建立与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从简单、典型、学生熟悉的函数模型中挖掘、提炼出来的思想和方法,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同时,应尽量让学生在简单的实例中学习并感受函数模型的选择与建立。因为建立函数模型离不开函数的图象及数据表格,所以会有一定量的原始数据的处理,这可能会用到电脑和计算器以及图形工具,而我们的教学应更加关注的是通过实际问题的分析过程来选择适当的函数模型和函数模型的构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使学生着重体会的是模型的建立,同时体会模型建立的可操作性、有效性等特点,学习模型的建立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发展有条理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体现建立函数模型刻画现实问题的基本过程.

        (2)了解函数模型的广泛应用

        (3)通过学生进行操作和探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提高学生探究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重点了解并建立函数模型刻画现实问题的基本过程,了解函数模型的广泛应用

        难点建立函数模型刻画现实问题中数据的处理

        教学目标解析通过对全班学生中抽样得出的样本进行分析和处理,,使学生认识到本节课的重点是利用函数建模刻画现实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引导突出重点的同时能过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来突破本节课的难点,这样,在小组合作学习与探究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中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目标1,2,3)在如何用函数建模刻画现实问题的基本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函数应用的广泛性,同时提高学生探究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中的德育目标(目标4)

        学生学习中预期的问题及解决方案预设

        ①描点的规范性;②实际操作的速度;③解析式的计算速度④计算结束后不进行检验

        针对上述可能出现的问题,我在课前课上处理是,课前给学生准备一些坐标纸来提高描点的规范性,同时让学生使用计算器利用小组讨论来进行多人合作以期提高相应计算速度,在解析式得出后引导学生得出的标准应该是只有一个的较好的,不能有很多的标准,这样以期引导学生想到对结果进行筛选从而引出检验.

        教学用具多媒体辅助教学(ppt、计算机)。

        教学过程

        教学前言:

        函数模型是应用最广泛的数学模型之一,许多实际问题一旦认定是函数关系,就可以通过研究函数的性质把握问题,使问题得到解决.

        教学过程

        教学前言:

        函数模型是应用最广泛的数学模型之一,许多实际问题一旦认定是函数关系,就可以通过研究函数的性质把握问题,使问题得到解决.

        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探究新知引入:

        教师:大家觉得我胖吗?

        学生回答

        教师:我们在街上见到一个人总是会判断这个人的胖瘦,我们衡量一个人的胖瘦一般是以自己或是他人为标准的,那么我们还见过一些用来计算人胖瘦的式子,目前全世界都使用体重指数(BMI)来衡量一个人胖或不胖:

        体重/身高?(以米为单位)BMI在18.5-22.5时属正常范围,BMI大于22.5为超重,BMI大于30为肥胖。

        教师在黑板上计算一下自己的结果。那既然能用一个式子来计算,说明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要得到这个式子之类的标准,我们能用一个人的身高和体重来确定吗?

        学生回答

        教师:当然是找的人越多越好,那我们在课上先少找几个人来研究一下吧,每个小组选一个同学说一下你的身高和体重吧

        学生说,教师把相关数据填在用PPT展示的一张表格上

        教师:好,有了这些数据我们就可以来研究了,那接下来我们怎么来处理刚收集到的这些数据呢?

        学生回答(预期:画散点图?连线?找函数)

        教师:好,大家按小组先画图连线然后讨论一下你们小组认为哪个函数的图像符合

        学生活动并回答

        教师:好,那大家分一下工,你们几个小组来计算这个函数解析式,那几个小组来计算那个函数解析式?

        学生分小组活动?

        教师:(把学生算出的式子写在黑板上)大家计算出的解析式为什么会不完全相同呢?

        学生回答

        教师:我们计算的函数解析式是不是都可以用来刻画这个问题呢?

        学生回答

        教师:我们要怎么样来检验呢?

        学生回答(代入其它的点来验证)

        教师:那大家来检验一下哪个模型更符合数据情况

        学生分小组进行检验

        教师:好了,我们利用刚才收集的数据通过我们的努力得出了一个式子,它也就是符合大家的情况的一个胖瘦的标准,既是我们班的一个标准,能用来衡量其它班的同学吗?那我们来计算一下老师的结果是什么样的.

        教师:可见用世界肥胖标准对老师的体重进行的评价和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计算的结果是基本一致的。由此可见,所建立的模型是大体符合实际情况,看来老师是真得要下定决心减肥了.

        教师由生活中常见到的现象引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学生合作探究、动手实践,借助小组利用数据表格来确定可行的函数模型,并展示自己的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对结果进行检验

        学生通过计算器与作图,利用小组合作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形成本节重点并突破难点

        通过日常生活的例子引出本节主要内容,来提高学生本节课学习的兴趣,提高小组学习的效率

        学生利用小组合作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形成本节重点的框架:函数刻画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从而实现教学目标1,3,4

        课堂小结

        教师: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集体回答)

        得出:函数建模刻画现实问题的基本过程:(教师用PPT展示)

        教师:

        ①下面大家把自己的数据输入计算一下你的情况是什么样的

        ②大家在课下可以利用研究性学习的时间,调查一下全年级的同学的身高和体重来研究一下,并进一步体会函数建模来刻画现实问题的基本过程

        教师用PPT展示函数建模刻画现实问题的基本过程

        教师留下一个扩展性作业,让学生课后完成

        学生通过探究从而巩固教学目标1,2,3,4.并形成本节重点.

        把问题进行拓展,让学生去亲身体会函数建模刻画现实问题的基本过程,从而巩固了本节教学目标

        课后反思

        ?

       好了,今天关于“初中数学教学设计20篇”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初中数学教学设计20篇”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