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作文素材 作文素材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材_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答案

zmhk 2024-06-06 人已围观

简介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材_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答案       大家好,我是小编,今天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我将这个问题进行了归纳整理,现在就一起来看看吧。1.七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材_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答案

       大家好,我是小编,今天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我将这个问题进行了归纳整理,现在就一起来看看吧。

1.七年级上册数学概念是什么?

2.2022年七年级上册江西抚州市省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3.七年级上册数学整式课件

4.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5.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

6.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目录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材_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答案

七年级上册数学概念是什么?

       七年级上册数学概念是如下:

       第一章:有理数。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分线。

       第六章:平面直角座标系。

       第七章:三角形。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第十章:资料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2022年七年级上册江西抚州市省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人教版(五四制)初中数学目录

       六年级上:

       第一章 分数除法

       第二章 圆的初步认识

       第三章 百分数

       第四章 圆柱和圆锥

       第五章 比例

       六年级下:

       第六章 有理数

       第七章 整式的加减

       第八章 图形认识初步

       第九章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七年级上:

       第十章 一元一次方程

       第十一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第十二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

       第十三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七年级下:

       第十四章 实数

       第十五章 不等式及不等式组

       第十六章 数据的分析

       第十七章 三角形

       第十八章 全等三角形

       八年级上:

       第十九章 轴对称

       第二十章 一次函数

       第二十一章 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

       第二十二章 分式

       八年级下:

       第二十三章 反比例函数

       第二十四章 二次根式

       第二十五章 一元二次方程

       第二十六章 勾股定理

       第二十七章 四边形

       九年级上:

       第二十八章 旋转

       第二十九章 圆

       第三十章  概率初步

       第三十一章 二次函数

       九年级下:

       第三十二章 相似

       第三十三章 锐角三角形函数

       第三十四章 投影与视图

       六年级上册

       第一章 分数除法

       1.1 分数除法 1.1.1分数除法的意义;1.1.2分数除以整数;1.1.3一个数除以分数

       1.2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1.3 解决问题

       1.4 比和比的应用1.4.1比的意义;1.4.2比的基本性质;1.4.3比的应用

       第二章 圆的初步认识

       2.1 认识园

       2.2 圆的周长

       2.3 圆的面积

       第三章 百分数

       3.1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3.2 百分数和小数、分数的互化 3.2.1百分数与小数互化;3.2.2百分数与分数互化

       3.3 解决问题 3.3.1一般的百分数问题;3.3.2折扣;3.3.3纳税;3.3.4利率

       3.4 扇形统计图

       第四章 圆柱和圆锥

       4.1 圆柱 4.1.1圆柱的认识;4.1.2圆柱的表面积;4.1.3圆柱的体积

       4.2 圆锥 4.2.1圆锥的认识;4.2.2圆锥的体积

       第五章 比例

       5.1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5.1.1比例的意义;5.1.2比例的基本性质;5.1.3解比例

       5.2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5.2.1成正比例的量;5.2.2成反比例的量

       5.3 比例的应用 5.3.1比例尺;5.3.2用比例解决问题

       六年级下册

       第六章 有理数

       6.1 正数和负数

       6.2 有理数 6.2.1有理数;6.2.2数轴;6.2.3相反数;6.2.4绝对值

       6.3 有理数的加减法 6.3.1有理数的加法;6.3.2有理数的减法

       6.4 有理数的乘除法 6.4.1有理数的乘法;6.4.2有理数的除法

       6.5 有理数的乘方 6.5.1乘方;6.5.2科学计数法;6.5.3近似数

       第七章 整式的加减

       7.1 整式

       7.2 整式的加减

       第八章 图形认识初步

       8.1 多姿多彩的图形

       8.2 直线、射线、线段

       8.3 角

       第九章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9.1 统计调查

       9.2 直方图

       七年级上册

       第十章 一元一次方程

       10.1从算式到方程

       10.2解一元一次方程

       10.3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第十一章:相交线与平行线11.1 相交线

       11.2平行线及其判定

       11.3平行线的性质

       11.4平移

       第十二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12.1平面直角坐标系

       12.2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第十三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13.1二元一次方程组

       13.2消元――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13.3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13.4三元一次方程组解法举例

       七年级下册

       第十四章 实数

       14.1平方根

       14.2立方根

       14.3实数

       第十五章 不等式及不等式组

       15.1不等式15.1.1不等式及其解集;15.1.2不等式的性质

       15.2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15.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第十六章 数据的分析

       16.1数据的代表16.1.1平均数;16.1.2中位数和众数

       16.2数据的波动16.2.1极差;16.2.2方差

       第十七章三角形

       17.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17.1.1三角形的边 17.1.2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 17.1.3三角形的稳定性

       17.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17.2.1三角形的内角;17.2.2三角形的外交

       17.3多边形及其内角和17.3.1多边形;17.3.2多边形的内角和

       第十八章 全等三角形

       18.1全等三角形

       18.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18.3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八年级上册

       第十九章 轴对称

       19.1轴对称

       19.2作轴对称图形19.2.1作轴对称图形;19.2.2 用坐标表示轴对称

       19.3等腰三角形19.3.1等腰三角形;19.3.2等边三角形

       第二十章 一次函数

       20.1变量与函数20.1.1变量与函数

       20.2一次函数20.2.1正比例函数;20.2.2一次函数

       20.3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20.3.1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20.3.2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20.3.3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二十一章 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

       21.1整式的乘除21.1.1同底数幂的乘法 21.1.2幂的乘方 21.1.3积的乘方 21.1.4整式的乘法

       21.2乘法公式 21.2.1平方差公式 21.2.2完全平方公式

       21.3整式的除法 21.3.1同底数幂的除法 21.3.2整式的除法

       21.4因式分解21.4.1提公因式21.4.2公式法

       第二十二章 分式

       22.1分式 22.1.1从分数到分式 22.1.2分式的基本性质

       22.2分式的运算22.2.1分式的乘除 22.2.2分式的加减 22.2.3整数指数幂

       22.3分式方程

       八年级下册

       第二十三章 反比例函数

       23.1反比例函数 23.1.1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23.1.2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23.2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

       第二十四章 二次根式

       24.1二次根式

       24.2二次根式的乘除

       24.3二次根式的加减

       第二十五章 一元二次方程

       25.1一元二次方程

       25.2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25.2.1配方法 25.2.2公式法 25.2.3 因式分解法

       25.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

       第二十六章 勾股定理

       26.1勾股定理

       26.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第二十七章 四边形

       27.1平行四边形 27.1.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27.1.2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27.2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27.2.1矩形 27.2.2 菱形 27.2.3 正方形

       27.3梯形

       九年级上册

       第二十八章 旋转

       28.1图形的旋转

       28.2中心对称 28.2.1中心对称 28.2.2中心对称图形 28.2.3关于原点对称的坐标

       28.3图案设计

       第二十九章 圆

       29.1圆 29.1.1圆 29.1.2垂直于弦的直径 29.1.3弧、弦、圆心角 29.1.4圆周角

       29.2点、直线、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29.2.1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29.2.2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29.2.3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29.3正多边形和圆

       29.4弧长和扇形面积

       第三十章 概率初步

       30.1随机事件与概率 30.1.1随机事件 30.1.2概率

       30.2用列举法求概率

       30.3利用频率估计概率

       第三十一章 二次函数

       31.1二次函数及图其像 31.1.1二次函数 31.1.2二次函数y=ax?的图像

       31.1.3二次函数y=a(x-h)?+k的图像 31.1.4二次函数y=ax?+bx+c的图像

       31.2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

       31.3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

       九年级下册

       第三十二章 相似

       32.1图形的相似

       32.2相似三角形

       32.3位似

       第三十三章 锐角三角形函数

       33.1锐角三角函数

       33.2解直角三角形

       第三十四章 投影与视图

       34.1投影

       34.2三视图

       34.3课题学习 制作立体模型

七年级上册数学整式课件

       人教版RJ。江西抚州市的数学教材是进行统一采购的,跟据江西抚州市教育局发布的教材采购标准查询显示,江西抚州市2022适用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语文英语课本书全套3本均为人教版RJ,并附赠由电子版人教教材等辅助教学资料。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数学整式课件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单项式、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的次数的概念;

        2、能判断一个代数式是否为单项式;

        3、会指出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的次数。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单项式、多项式和整式的概念,知道他们与代数式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经历在具体情境中用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发展符号感。

教学重点: 单项式、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的次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单项式、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的次数的概念。

教学用具 : 电脑, Powerpoint幻灯片, 实物展示台

教材分析: 人们对具体事物的认识,一般要经历从具体到抽象,在从抽象到具体,不断往复,逐步提高的过程。本节中,整式的概念、单项式的概念和次数,既是由数到式的抽象与升华,又是以后学习同类项,整式加减,乘除等知识的基础。同时也为以后学习分式运算、一次方程和函数等知识奠定了基础。另外,通过以往学习的经验,学生对单项式、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的次数等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都有一定的难度。更重要的是通过单项式的系数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和有条理地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 。

教学方法 : 讲练结合法

教学过程设计

        设问题情景

        活动1:(出示幻灯片)

        请根据下列情境书 写代数式:

        1、一辆汽车以6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了c千米,则这辆汽车的行驶时间为______小时。

        2、长方形的长为m,宽为n,则两个这样的长方形的面积是______。 教师出示幻灯片,学生思考,然后回答。

        学生回答: 或 都正确,教师充分给予肯定。

        学生解答,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感受代数式的实际背景。同时启迪学生实际生活离不开数学。

        3、电冰箱包装箱的形状是长方体,如果包装箱的底面形状是边长为a米的正方形,包装箱的高为h米,那么它的体积是______米3。

        4、x的立方的相反数是______。

        引入新课

        我们看, 是 和 的积, 时2、m、n的积, 是a2与b的积, 是 与x3的积,他们都是数字与字母的积, 这样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 教师给出单项式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概念。

        学习单项式的定义。

        通过讨论,让学生体验获得数学知识的感受。

        讲授新课

        请同学们分析一下, 是单项式吗? 是单项式吗?

        请同学们分析x-y,x+y是单项式吗? ?师生讨论,因为 可以看作 ,是 和 的积,所以是单项式,但是 是s与t的商,所以不是单项式。

        总结:单项式的分母不允许出现字母。

        师生讨论,他们是和、差不是积,所以不是单项式。

        总结:单项式中只能由乘法运算,不能有其他运算。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做一做

        例1 下列各代数式是不是单项式?

        ⑴ ; ⑵ ;

        ⑶ ; ? ⑷ 。

        解:(略) 学生讨论给出答案,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深化对单项式定义的理解。

        探究活动一

        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系数。

        比如,2mn中2是数字因数,所以,这个单项式的系数是2。

        请指出下列各式的系数:

        教师举例。

        学生解答,教师点评。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学习单项式的系数的定义。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语言叙述能力。通过实例,认识系数。加深对系数的理解。同时增强符号感。

        “1”省略不写。

        是数不是字母。

        分数系数可以变形。

        探究活动二

        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次数的和叫做单项式的次数。

        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 总结,学生复述。

        学习单项式的次数的定义。

        比如 中a的次数是2,b的次数是1,所以, 的次数是3。 教师举例,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通过实例,认识次数。

        请同学们说出下列单项式的次数: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加深对次数的认识。

        a的次数是0 吗? 学生 讨论,教师点评。 当指数为1时省略,不是没有。

        做一做

        例2 请指出下列各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⑴ ;⑵ 。 学生解答,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在此,应重点关注符号。 加深对系数、次数的理解。

        回顾与反思

        活动4

        1、什么是单项式?

        2、单项式的系数有哪些特殊的变化方式?

        3、没写指数的字母的指数是多少?

        学生总结,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整理单项式的有关概念。

        巩固

        1、 请同学们做课后练习(P173)第1、2题。

        2、 作业:(p173) 第1、2题。

        3、 复习巩固本节知识,并预习下一节。 学生解答,教师巡视。 巩固练习。

        课堂反馈

        课堂检查:(小测试试卷)

        综合考查,学以致用。 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6、 1、 1 整 式

        1、单项式的概念:

        注意:(1)单项式的分母不允许出现字母。

        (2)单项式中只能有乘法运算,不能有其他运算、

        2、单项式的系数和系数:

        注意:(1)符号不能丢;

        (2) 系数和次数是1时省略不写。

        教学反思:本节从一组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出发,通过列代数式,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为单项式概念的学习作好了铺垫,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学生 经历在具体情境中用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发展了符号感。培养了学生的符号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注重培养了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但在系数和指数的强化训练方面还有待加强。

七年级上册数学整式课件2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是在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简单的列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简易方程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整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整式是初中数学的重要概念,是今后学习分式、二次根式、方程以及函数等知识的基础。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经历由数到式的过程,体现由特殊(具体)到一般(抽象)的数学思想,对发展符号意识有非常意义。

        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正确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列式表示。由于字母表示数,因而字母可以和数一样参与运算,这正是理解用整式表示数量关系的核心。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时,需结合具体的情境,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寻找数量之间的关系,并依据数量关系用运算符号把数和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起来。

二、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主要学习的是数的有关概念和运算学生习惯用书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由“数”到“式”的过程,是一个抽象的过程。虽然小学学过用字母表示数,但是七年级学生符号意识薄弱,分析问题能力有待提高。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对于如何分析问题、寻找相关数量、确定数量之间的关系、用数学符号表达数量关系,学生会感到困难。再者我校学生基本素质不高,应在学生自主预习的基础上留有充分时间思考,讨论。

三、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2)经历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过程,体会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发展符号意识。

三、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正确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的关系,并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感受其中“抽象”的数学思想。

四、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展示青藏铁路的一张,感受那里寒冷的天气引出青藏铁路冻土地段的行程问题

        师:同学们有谁去过西藏吗?你听说过青藏铁路吗?青藏铁路是世界上线路最长、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自豪感。引出课题。

        (二)初步感受

        问题:青藏铁路线上,在格尔木到拉萨之间有一段很长的冻土地段、列车在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是100 km/h、列车在冻土地段行驶时,根据已知数据求出列车行驶的路程.

        (1)2 h行驶多少千米?3 h呢?t ?h呢? 8 h呢?

        (2)如果用v表示速度,列车 t ?h 行驶的路程是多少?

        (3)回顾以前所学的知识,你还能举出用字母表示数或数量关系的例子吗?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回答后在教师引导下归纳:字母可以表示数用来表示数

        注意:(1)数与字母相乘或字母与字母相乘,通常将乘号写作“· ”或省略不写; (2)数与字母相乘时数字在前;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范例感受字母可以表示数,字母可以参与运算,进一步激发学生思考我们以前还学习过哪些这样的字母表示的运算律。使学生加深对公式和运算律的理解并通过对比使学生充分感受字母表示数的优点。

        (三)重难点突破

        问题:怎样分析数量关系,并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呢?

        例一

        (1)苹果原价是每千克p元,按8折优惠出售,用式子表示现价;

        (2)某产品前年的产量是n件,去年的产量是前年产量的m倍,用式子表示去年的产量;

        (3)一个长方体包装盒的长和宽都是a cm,高是h cm,用式子表示它的体积;

        (4)用式子表示数n的相反数.

        解:(1)现价是每千克0.8p元;

        (2)去年的产量是mn件;

        (3)包装盒的体积是:a·a·h cm3 即a2h ?cm3

        (4)数n的相反数是-n

        师生活动:学生先思考,然后和同桌交流,学生代表板演展示,再有学生互评。

        设计意图:熟悉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理解字母可以像数一样参与运算,为形成单项式的概念做铺垫。

        例二

        (1)一条河的水流速度是2.5 km/h,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是 v km/h,用式子表示船在这条河中顺水行驶和逆水行驶时的速度;

        (2)买一个篮球需要x元,买一个排球需要y元,买一个足球需要 z 元,用式子表示买 3个篮球、5个排球、2个足球共需要的钱数;

        (3)如左下图(图中长度单位:cm),用式子表示三角尺的面积;

        (4)右下图是一所住宅的建筑平面图(图中长度单位:m),用式子表示这所住宅的建筑面积。

        解:(1)顺水行驶和逆水行驶的速度分别是(v+2.5)km/h,

        (v-2.5)km/h;

        (2)买3个篮球、5个排球、2个足球共需要(3x+5y+2z)元;

        (3)三角尺的面积(单位:cm2)为(1/2 ab-∏r2)cm2

        (4)这所住宅的建筑面积(单位:m2)为(x2+2x+18)元.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下各个击破。

        师生共同归纳:字母可以和数一样进行运算

        注意:(3)带单位时,适当加括号.

        (4)除法写成分数的形式。

        设计意图:

        进一步熟悉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体会字母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字母可以象数一样进行运算,为形成多项式的概念进行铺垫。

        例三

        观察下列各式:x ,2x2,3x3,4x4,… ,

        按此规律,第n个式子是 ?。

        师生活动: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发现规律,并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一般结论。

        设计意图:进一步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理解用含有字母的数学式子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的简洁性、必要性和一般性。

        (四)巩固提升

        问题:你能给以上这些式子赋予新的含义吗?

        师生活动:教师举例说明比如:如果p表示我们班的人数,我们班80%的同学喜欢上数学课,那么0.8p 就可以表示我们班喜欢数学课的人数。学生思考、交流后发言

        五、练习检测

        (1)5箱苹果重m kg,每箱重 ?kg ;

        (2)一个数比a的 ? 倍小5,则这个数为 ?;

        (3)全校学生总数是x,其中女生占总数52%,则女生人数是 ,男生人数是 ;

        (4)某校前年购买计算机 x 台,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2倍,今年购买数量又是去年的2倍,则学校三年共购买计算机 ? 台;

        (5)某班有a名学生,现把一批图书分给全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4本,还缺25本,则这批图书共 ? 本;

        (6)一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字为a,个位上的数字b,则这个两位数为 ?.

        师生活动:学生板演,师生共同评价总结注意(5)带分数化假分数

        设计意图:进一步提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的能力。

        六、小结作业

        小结(1)本节课学了哪些主要内容?

        (2)为什么用字母表示数?

        (3)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时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使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

        知识是嘈杂的,智慧是宁静的。知识总是在卖弄,智慧却深藏不露;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1

        整式的加减

        一、代数式

        1、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结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代数式。

        2、用数值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按照代数式里的运算关系计算得出的结果,叫做代数式的值。

        二、整式

        1、单项式:

        (1)由数和字母的乘积组成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

        (2)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系数。

        (3)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2、多项式

        (1)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2)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

        (3)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3、升幂排列与降幂排列

        (1)把多项式按x的指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叫做降幂排列。

        (2)把多项式按x的指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叫做升幂排列。

        三、整式的加减

        1、整式加减的理论根据是:去括号法则,合并同类项法则,以及乘法分配率。

        去括号法则:如果括号前是“十”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变符号;如果括号前是“一”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一”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改变符号。

        2、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合并同类项:

        (1)合并同类项的概念: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

        (2)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3)合并同类项步骤:

        a.准确的找出同类项。

        b.逆用分配律,把同类项的系数加在一起(用小括号),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c.写出合并后的结果。

        (4)在掌握合并同类项时注意:

        a.如果两个同类项的系数互为相反数,合并同类项后,结果为0.

        b.不要漏掉不能合并的项。

        c.只要不再有同类项,就是结果(可能是单项式,也可能是多项式)。

        说明:合并同类项的关键是正确判断同类项。

        3、几个整式相加减的一般步骤:

        (1)列出代数式:用括号把每个整式括起来,再用加减号连接。

        (2)按去括号法则去括号。

        (3)合并同类项。

        4、代数式求值的一般步骤:

        (1)代数式化简

        (2)代入计算

        (3)对于某些特殊的代数式,可采用“整体代入”进行计算。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2

        图形的初步认识

        一、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1、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等都是立体图形。此外棱柱、棱锥也是常见的立体图形。

        2、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都是平面图形。

        3、许多立体图形是由一些平面图形围成的,将它们适当地剪开,就可以展开成平面图形。

        二、点和线

        1、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

        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点C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M与MB,点M叫做线段AB的中点。类似的还有线段的三等分点、四等分点等。

        4、把线段向一方无限延伸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射线。

        三、角

        1、角是由两条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的图形。

        2、绕着端点旋转到角的终边和始边成一条直线,所成的角叫做平角。

        3、绕着端点旋转到终边和始边再次重合,所成的角叫做周角。

        4、度、分、秒是常用的角的度量单位。

        把一个周角360等分,每一份就是一度的角,记作1°;把1度的角60等分,每份叫做1分的角,记作1′;把1分的角60等分,每份叫做1秒的角,记作1″。

        四、角的比较

        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把这个角分成相等的两个角的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类似的,还有叫的三等分线。

        五、余角和补角

        1、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直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2、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平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3、等角的补角相等。

        4、等角的余角相等。

        六、相交线

        1、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2、注意:

        ⑴垂线是一条直线。

        ⑵具有垂直关系的两条直线所成的4个角都是90。

        ⑶垂直是相交的特殊情况。

        ⑷垂直的记法:a⊥b,AB⊥CD。

        3、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有无数条。

        4、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5、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

        6、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7、有一个公共的顶点,有一条公共的边,另外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

        两条直线相交有4对邻补角。

        8、有公共的顶点,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两条直线相交,有2对对顶角。对顶角相等。

        七、平行线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没有交点,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记作:a∥b。

        2、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3、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4、 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 方法 :

        (1)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5、平行线的性质

        (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3

        式的定义

        1.单项式:在代数式中,若只含有乘法(包括乘方)运算。或虽含有除法运算,但除式中不含字母的一类代数式叫单项式。

        2.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单项式中不为零的数字因数,叫单项式的数字系数,简称单项式的系数;系数不为零时,单项式中所有字母指数的和,叫单项式的次数。

        3.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

        4.多项式的项数与次数:多项式中所含单项式的个数就是多项式的项数,每个单项式叫多项式的项;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多项式的次数。

        5.整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2.2整式的加减

        1.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单项式是同类项。

        2.合并同类项法则:系数相加,字母与字母的指数不变。

        3.去(添)括号法则:去(添)括号时,若括号前边是“+”号,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号;若括号前边是“-”号,括号里的各项都要变号。

        4.整式的加减:整式的加减,实际上是在去括号的基础上,把多项式的同类项合并。

        5.多项式的升幂和降幂排列:把一个多项式的各项按某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起来,叫做按这个字母的升幂排列(或降幂排列)。

        注意:多项式计算的最后结果一般应该进行升幂(或降幂)排列。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4

        有理数

        1.1、有理数概念:

        ⑴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⑵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不一定是负数,+a也不一定是正数;π不是有理数;

        ⑶注意:有理数中,1、0、-1是三个特殊的数,它们有自己的特性;这三个数把数轴上的数分成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的数也有自己的特性;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

        ⑴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⑵注意:a-b+c的相反数是-a+b-c;a-b的相反数是b-a;a+b的相反数是-a-b;

        4.绝对值:

        ⑴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⑵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⑶|a|是重要的非负数,即|a|≥0;注意:|a|·|b|=|a·b|,

        5.有理数比大小:

        ⑴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

        ⑵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

        ⑶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⑷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⑸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⑹大数-小数>0,小数-大数<0。

        1.2、有理数运算法则及规律

        1.有理数的运算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2.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1)加法的交换律:a+b=b+a;

        (2)加法的结合律:(a+b)+c=a+(b+c)。

        3.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a-b=a+(-b)。

        4.有理数乘法法则:

        (1)两数相乘,同号为正,异号为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2)任何数同零相乘都得零;

        (3)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式为零,积为零;各个因式都不为零,积的符号由负因式的个数决定。

        5.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1)乘法的交换律:ab=ba;

        (2)乘法的结合律:(ab)c=a(bc);

        (3)乘法的分配律:a(b+c)=ab+ac。

        6.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注意:零不能做除数。

        7.有理数乘方的法则: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1.3、乘方的定义

        1.求相同因式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2.乘方中,相同的因式叫做底数,相同因式的个数叫做指数,乘方的结果叫做幂;

        3.近似数的精确位: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那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的精确到那一位。

        4.有效数字:从左边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起,到精确的位数止,所有数字,都叫这个近似数的有效数字。

        5.混合运算法则:先乘方,后乘除,最后加减;注意:怎样算简单,怎样算准确,是数学计算的最重要的原则。

        6.特殊值法:是用符合题目要求的数代入,并验证题设成立而进行猜想的一种方法,但不能用于证明。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5

        一元一次方程

        3.1、解一元一次方程

        1.等式与等量:用“=”号连接而成的式子叫等式。注意:“等量就能代入”!

        2.等式的性质:

        等式性质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等式性质2: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3.方程:含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4.方程的解:使等式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注意:“方程的解就能代入”!

        5.移项:改变符号后,把方程的项从一边移到另一边叫移项.移项的依据是等式性质1。

        6.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并且含未知数项的系数不是零的整式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7.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ax+b=0(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

        8.一元一次方程的最简形式:ax=b(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

        9.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整理方程……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检验方程的解)。

        3.2、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

        1.读题分析法——多用于“和,差,倍,分问题”

        仔细读题,找出表示相等关系的关键字,例如:“大,小,多,少,是,共,合,为,完成,增加,减少,配套-----”,利用这些关键字列出文字等式,并且据题意设出未知数,最后利用题目中的量与量的关系填入代数式,得到方程。

        2.画图分析法——多用于“行程问题”

        利用图形分析数学问题是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中的体现,仔细读题,依照题意画出有关图形,使图形各部分具有特定的含义,通过图形找相等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而取得布列方程的依据,最后利用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可把未知数看做已知量),填入有关的代数式是获得方程的基础。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初一人教版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 2019秋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全解读

        ★ 七年级数学知识点大全

        ★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学习方法

        ★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目录

        七年级的同学刚刚开始接触高中的数学课程,打好基础是关键,下面我为你整理了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北师大版数学初一上册教案:整式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理解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

        2.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

        4.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和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的概念,并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难点:单项式概念的建立。

        教学方法:

        分层次教学,讲授、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列代数式

        (1)若正方形的边长为a,则正方形的面积是 ;

        (2)若三角形一边长为a,并且这边上的高为h,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为 ;

        (3)若x表示正方形棱长,则正方形的体积是 ;

        (4)若m表示一个有理数,则它的相反数是 ;

        (5)小明从每月的零花钱中贮存x元钱捐给希望工程,一年下来小明捐款 元。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是新课程标准所赋予的任务。让学生列代数式不仅复习前面的知识,更是为下面给出单项式埋下伏笔,同时使学生受到较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2、 请学生说出所列代数式的意义。

        3、 请学生观察所列代数式包含哪些运算,有何共同运算特征。

        由小组讨论后,经小组推荐人员回答,教师适当点拨。

        (充分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己描述,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可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和探究欲,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二、讲授新课:

        1.单项式:

        通过特征的描述,引导学生概括单项式的概念,从而引入课题:单项式,并板书归纳得出的单项式的概念,即由数与字母的乘积组成的代数式称为单项式。然后教师补充,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如a,5。

        2.练习:判断下列各代数式哪些是单项式?

        (1) ; (2)abc; (3)b2; (4)-5ab2; (5)y; (6)-xy2; (7)-5。

        (加强学生对不同形式的单项式的直观认识,同时利用练习中的单项式转入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的教学)

        3.单项式系数和次数:

        直接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单项式结构,总结出单项式是由数字因数和字母因数两部分组成的。以四个单项式a2h,2?r,abc,-m为例,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数字因数是什么,从而引入单项式系数的概念并板书,接着让学生说出以上几个单项式的字母因数是什么,各字母指数分别是多少,从而引入单项式次数的概念并板书。

        4.例题:

        例1:判断下列各代数式是否是单项式。如不是,请说明理由;如是,请指出它的系数和次数。

        ①x+1; ② ; ③?r2; ④- a2b。

        答:①不是,因为原代数式中出现了加法运算;②不是,因为原代数式是1与x的商;

        ③是,它的系数是?,次数是2; ④是,它的系数是- ,次数是3。

        例2:下面各题的判断是否正确?

        ①-7xy2的系数是7; ②-x2y3与x3没有系数; ③-ab3c2的次数是0+3+2;

        ④-a3的系数是-1; ⑤-32x2y3的次数是7; ⑥ ?r2h的系数是 。

        通过其中的反例练习及例题,强调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圆周率?是常数;

        ②当一个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1?通常省略不写,如x2,-a2b等;

        ③单项式次数只与字母指数有关。

        5.游戏:

        规则:一个小组学生说出一个单项式,然后指定另一个小组的学生回答他的系数和次数;然后交换,看两小组哪一组回答得快而准。

        (学生自行编题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可以改变一味由教师出题的形式,且由编题学生指定某位同学回答,可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活跃,使学生能够透彻理解知识,同时培养同学之间的竞争意识。)

        6.课堂练习:课本p56:1,2。

        三、课堂小结:

        ①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次数。

        ②根据教学过程反馈的信息对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小结。

        ③通过判断一个单项式的系数、次数,培养学生理解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已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四、课堂作业: 课本p59:1,2。

        板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初一上册教案:几何图形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经历探究物体的形状与几何体的关系过程,能从现实物体中抽象得出立体图形.

        (2)经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转换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互相转化的技能.

        (3)经历对点、线、面、体关系的研究的数学活动过程,建立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联系.

        (4)经历画图等数学活动过程,掌握直线和角的一些简单性质;掌握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表示方法;掌握角的度量方法.

        (5)在现实情境中,探索两条线段、两个角的比较方法及比较的结果,探索线段与线段之间、角与角之间的数量关系.

        (6)认识线段的等分点,角的平分线、角角和补角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会用掌握的几何体知识描述现实物体的形状,在探索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中,发展空间观念.

        (2)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学会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抽象概括出数学原理.

        (3)学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合理的想象,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4)能在现实物体中,发现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5)能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6)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实验验证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能独立地或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运用数学知识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2)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培养和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体验数学活动中探索性和创造性,感受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

        (1)掌握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学会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掌握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性质,掌握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会用符号表示直线、射线和线段,会比较线段的大小,会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了解两点距离的定义.

        (3)会用符号表示一个角,学会度量一个角,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理解角的平分线的定义,会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确定几个角的运算关系.

        2.难点:

        (1)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互相转化.

        (2)从现实情境中,抽象概括出图形的性质,用数学语言对这些性质进行描述.

        3.关键:

        (1)从实际出发,用直观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图形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结合具体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课时划分

        4.1 多姿多彩的图形 2课时

        4.2 直线、射线、线段 2课时

        4.3 角 4课时

        数学活动 1课时

        回顾与思考 2课时

        教学设计

        4.1 多姿多彩的图形

        4.1.1 几何图形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6~120页.

        1.知识与技能

        (1)能从现实物体中抽象得出几何图形,正确区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2)能把一些立体图形的问题,转化为平面图形进行研究和处理,探索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提高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2)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形成自觉、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敢于面对学习困难的精神,感受几何图形的美感;

        (2)倡导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精神,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能从小组交流中获益,并对学习过程进行正确评价,体会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从现实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把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是重点.

        2.难点: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转化是难点.

        3.关键:从现实情境出发,通过动手操作进行实验,结合小组交流学习是关键.

        教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等几何体模型,墨水瓶包装盒(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及多媒体教学设备和课本图4.1-5的教学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打开电视,播放一个城市的现代化建筑,学生认真观看.

        2.提出问题:

        在同学们所观看的电视片中,有哪些是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

        二、新授

        1.学生在回顾刚才所看的电视片后,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通过小组交流,补充自己的意见,积累小组活动经验.

        2.指定一名学生回答问题,并能正确说出这些几何图形的名称.

        学生回答:有圆柱、长方体、正方体等等.

        教师活动:纠正学生所说几何图形名称中的错误,并出示相应的几何体模型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特征.

        3.立体图形的概念.

        (1)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等都是立体图形.

        (2)学生活动:看课本图4.1-3后学生思考:这些物体给我们什么样的立体图形的形象?(棱柱和棱锥)

        (3)用幻灯机放映课本4.1-4的幻灯片(或用教学挂图).

        (4)提出问题:在这个幻灯片中,包含哪些简单的平面图形?

        (5)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教师对各小组进行指导,通过交流,得出问题的答案.

        ②学生回答:包含的平面图形有长方形、圆、正方形、多边形和三角形等.

        4.平面图形的概念.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都是我们十分熟悉的平面图形.

        注: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不要求给出完整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区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5.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转化.

        (1)从不同方向看:出示课本图4.1-7(1)中所示工件模型,让学生从不同方向看.

        (2)提出问题.

        从正面看,从左面看,从上面看,你们会得出什么样的平面图形?能把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来吗?

        (3)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学生活动:让学生从不同方向看工件模型,独立画出得到的各种平面图形.

        ②进行小组交流,评价各自获得的结论,得出正确结论.

        ③指定三名学生,板书画出的图形.

        6.思考并动手操作.

        (1)学生活动:在小组中独立完成课本第119页的探究课题,然后进行小组交流,评价.

        (2)教师活动:教师对学生完成的探究课题给出适当、正确的评价,并对学生给予鼓励,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7.操作试验.

        (1)学生活动:让学生把准备好的墨水瓶包装盒裁剪并展开,并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得出一个长方体它的平面展开图具有的一个特征:多样性.许多立体图形都能展开成平面图形.

        (2)学生活动:观察展开图,看看它的展开图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再把展开的纸板复原为包装,体会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

        三、课堂小结

        1.本节课认识了一些常见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2.一个立体图形从不同方向看,可以是一个平面图形;可以把立体图形进行适当的裁剪,把它展开成平面图形,或者把一个平面图形复原成立体图形,即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可以互相转换.

        注:小结可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由学生归纳,教师进行评价、补充.

        四、作业布置

        1.课本第123页至第124页习题4.1第1~6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课时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

        1.如下图所示,这些物体所对应的立体图形分别是: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2.如下图所示,每个都是由6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组成的,其中不能折成正方体的是( ).

        A B C D

        3.如下图所示,经过折叠能围成一个棱柱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三、解答题.

        4.桌上放着一个圆柱和一个长方体[如下图(1)],请说出下列三幅图[如下图(2)]分别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

        5.如下图,用4个小正方体搭成一个几何体,分别画出从正面、左面和上面看该几何体所得的平面图形.

        6.如下图,动手制作:用纸板按图画线(长度单位是mm),沿虚线剪开,做成一个像装墨水瓶纸盒那样的长方体模型.

        答案:

        一、1.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

        二、2.C 3.D

        三、4.分别是从左面、上面和正面看到的. 5~6.略

北师大版数学初一上册教案:有理数加减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足球赛中的净胜球数,使学生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2)在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2.数学思考

        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得出有理数加法法则。

        3.解决问题

        能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4.情感与态度

        认识到通过师生合作交流,学生主动叁与探索获得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5.重点

        会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运算.

        6.难点

        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二.教材分析

        ?有理数的加法?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的第三节内容,本节内容安排四个课时,本课时是本节内容的第一课时,本课设计主要是通过球赛中净胜球数的实例来明确有理数加法的意义,引入有理数加法的法则,为今后学习?有理数的减法?做铺垫。

        三.学校与学生情况分析

        冲坡中学是乐东县利国镇的一所完全中学,学生都来自农村,学生的基础及学习习惯是比较差。学生对新的课堂教学方法不是很适应;不过,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旧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逐步淡化,而是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及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能力。现在,班级中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和勇于探究的良好学风,学生间互相评价和师生互动的课堂气氛已逐步形成。

        四.教学过程

        (一)问题与情境

        我们已经熟悉正数的运算,然而实际问题中做加法运算的数有可能超出正数范围。例如,足球循环赛中,通常把进球数记为正数,失球数记为负数,它们的和叫作净胜球数。章前言中,红队进4个球,失2个球;蓝队进1个球,失1个球。于是红队的净胜球为

        4+(-2),

        黄队的净胜球为

        1+(-1)。

        这里用到正数与负数的加法。

        (二)、师生共同探究有理数加法法则

        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有理数的一些基础知识,从今天起开始学习有理数的运算.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两个有理数的加法.

        两个有理数相加,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形?

        为此,我们来看一个大家熟悉的实际问题:

        足球比赛中赢球个数与输球个数是相反意义的量.若我们规定赢球为?正?,输球为?负?,打平为?0?.比如,赢3球记为+3,输1球记为-1.学校足球队在一场比赛中的胜负可能有以下各种不同的情形:

        (1)上半场赢了3球,下半场赢了1球,那么全场共赢了4球.也就是

        (+3)+(+1)=+4.

        (2)上半场输了2球,下半场输了1球,那么全场共输了3球.也就是

        (-2)+(-1)=-3.

        现在,请同学们说出其他可能的情形.

        答:上半场赢了3球,下半场输了2球,全场赢了1球,也就是

        (+3)+(-2)=+1;

        上半场输了3球,下半场赢了2球,全场输了1球,也就是

        (-3)+(+2)=-1;

        上半场赢了3球下半场不输不赢,全场仍赢3球,也就是

        (+3)+0=+3;

        上半场输了2球,下半场两队都没有进球,全场仍输2球,也就是

        (-2)+0=-2;

        上半场打平,下半场也打平,全场仍是平局,也就是

        0+0=0.

        上面我们列出了两个有理数相加的7种不同情形,并根据它们的具体意义得出了它们相加的和.但是,要计算两个有理数相加所得的和,我们总不能一直用这种方法.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比较这7个算式,你能从中发现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吗?也就是结果的符号怎么定?绝对值怎么算?

        这里,先让学生思考,师生交流,再由学生自己归纳出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三)、应用举例 变式练习

        例1 口答下列算式的结果

        (1)(+4)+(+3); (2)(-4)+(-3); (3)(+4)+(-3); (4)(+3)+(-4);

        (5)(+4)+(-4); (6)(-3)+0; (7)0+(+2); (8)0+0.

        学生逐题口答后,师生共同得出

        进行有理数加法,先要判断两个加数是同号还是异号,有一个加数是否为零;再根据两个加数符号的具体情况,选用某一条加法法则.进行计算时,通常应该先确定?和?的符号,再计算?和?的绝对值.

        例2(教科书的例1)

        解:(1)(-3)+(-9) (两个加数同号,用加法法则的第2条计算)

        =-(3+9) (和取负号,把绝对值相加)

        =-12.

        (2)(-4.7)+3.9 (两个加数异号,用加法法则的第2条计算)

        =-(4.7-3.9) (和取负号,把大的绝对值减去小的绝对值)

        =-0.8

        例3(教科书的例2)教师在算出红队的净胜球数后,学生自己算黄队和蓝队的净胜球数

        下面请同学们计算下列各题以及教科书第23页练习第1与第2题

        (1)(-0.9)+(+1.5); (2)(+2.7)+(-3); (3)(-1.1)+(-2.9);

        学生书面练习,四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交流,师生评价。

        (四)、小结

        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本节课你有什么感受?(由学生自己小结)

        (五)练习设计

        1.计算:

        (1)(-10)+(+6); (2)(+12)+(-4); (3)(-5)+(-7); (4)(+6)+(+9);

        (5)67+(-73); (6)(-84)+(-59); (7)33+48; (8)(-56)+37.

        2.计算:

        (1)(-0.9)+(-2.7); (2)3.8+(-8.4); (3)(-0.5)+3;

        (4)3.29+1.78; (5)7+(-3.04); (6)(-2.9)+(-0.31);

        (7)(-9.18)+6.18; (8)4.23+(-6.77); (9)(-0.78)+0.

        4.用?>?或?<?号填空:

        (1)如果a>0,b>0,那么a+b ______0;

        (2)如果a<0,b<0,那么a+b ______0;

        (3)如果a>0,b<0,|a|>|b|,那么a+b ______0;

        (4)如果a<0,b>0,|a|>|b|,那么a+b ______0.

        五.教学反思

        ?有理数的加法?的教学,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设计方案.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较快地由教师给出法则,用较多的时间(30分钟以上)组织学生练习,以求熟练地掌握法则;另一类是适当加强法则的形成过程,从而在此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能力,相应地适当压缩应用法则的练习,如本教学设计.

        现在,试比较这两类教学设计的得失利弊.

        第一种方案,教学的重点偏重于让学生通过练习,熟悉法则的应用,这种教法近期效果较好.

        第二种方案,注重引导学生参与探索、归纳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主动获取知识.这样,学生在这节课上不仅学懂了法则,而且能感知到研究数学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这种方案减少了应用法则进行计算的练习,所以学生掌握法则的熟练程度可能稍差,这是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但是,在后续的教学中学生将千万次应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计算,故这种缺陷是可以得到弥补的.第一种方案削弱了得出结论的?过程?,失去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能力的一次机会.权衡利弊,我们主张采用第二种教学方法。

        六.点评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一章 有理数

        1.1 正数和负数

        1.2 有理数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1.5 有理数的乘方

        数学活动

        小结

        习题解答

       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

        2.1 整式

        2.2 整式的加减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2

       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

        3.1 从算式到方程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以移项

        3.3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

        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3

       第四章 图形认识初步

        4.1 多姿多彩的图形

        4.2 直线、射线、线段

        4.3 角

        4.4 课题学习 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4

        相信教案对于大家都不陌生,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中,都会偶尔出现。我为大家整理归纳了人教版 七年级数学 上册教案,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课题:1.1正数和负数

        教学目标1,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知识重点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简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思考:生

        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下面的例子

        仅供参考.

        师:今天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下面我先向你们做一下 自我介绍 ,我的名字是 某某 ,身高1.73米,体重58.5千克,今年40岁.我们的班级是七(13)班,有60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22个,占全班总人数的37%…

        问题1:老师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 方法 进行分类吗?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

        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

        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

        请同学们看书(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也可以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形高低地形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

        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先回顾小学里学过的数的类型,归纳出我们已经学了整数和分数,然后,举一些实际生活中共有相反意义的量,说明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们需要引入负数,这样做强调了数学的严

        密性,但对于学生来说,更多

        地感到了数学的枯燥乏味为了既复习小学里学过的数,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所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以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

        这个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都应予以重视。

        以上的情境和实例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为正确建立相反意义的量奠定基础。

        分析问题

        探究新知问题3:前面带有“一”号的新数我们应怎样命名它呢?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呢?通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怎样的量呢?

        这些问题都必须要求学生理解.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这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看书自学,然后师生交流.

        这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正数和负数的表示.

        强调: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相反意义的量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它们的意义相反,如向东与向西,收人与支出;二是它们都是数量,而且是同类的量.这些问题是这节课的主要知识,教师要清楚地向学生说明,并且要注意语言的准确与规范,要舍得花时间让学充分发表想法。

        举一反三思维拓展经过上面的讨论交流,学生对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对怎样用正数和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有了初步的理解,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举出实际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以加深对正数和负数概念的理解,并开拓思维.

        问题4:请同学们举出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例子.

        问题5:你是怎样理解“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的呢?请举例说明.

        能否举出例子是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体现,也能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引负数的必要性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课题:1.2.1有理数

        教学目标1,掌握有理数的概念,会对有理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分类能力;

        2,了解分类的标准与分类结果的相关性,初步了解“集合”的含义;

        3,体验分类是数学上的常用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知识重点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探索新知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数,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又知道了现在的数包括了负数,现在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任意写出3个数(同时请3个同学在黑板上写出).

        问题1:观察黑板上的9个数,并给它们进行分类.

        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分类的情况.

        学生可能只给出很粗略的分类,如只分为“正数”和“负数”或“零”三类,此时,教师应给予引导和鼓励.

        例如,

        对于数5,可这样问:5和5.1有相同的类型吗?5可以表示5个人,而5.1可以表示人数吗?(不可以)所以它们是不同类型的数,数5是正数中整个的数,我们就称它为“正整数”,而5.1不是整个的数,称为“正分数,,.?…(由于小数可化为分数,以后把小数和分数都称为分数)

        通过教师的引导、鼓励和不断完善,以及学生自己的概括,最后归纳出我们已经学过的5类不同的数,它们分别是“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按照书本的说法,得出“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

        看书了解有理数名称的由来.

        “统称”是指“合起来总的名称”的意思.

        试一试:按照以上的分类,你能作出一张有理数的分类表吗?你能说出以上有理数的分类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吗?(是按照整数和分数来划分的)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这个引入具有开放的特点,学生乐于参与

        学生自己尝试分类时,可能会很粗略,教师给予引导和鼓励,划分数的类型要从文字所表示的意义上去引导,这样学生易于理解。

        有理数的分类表要在黑板或媒体上展示,分类的标准要引导学生去体会

        练一练1,任意写出三个有理数,并说出是什么类型的数,与同伴进行交流.

        2,教科书第10页练习.

        此练习中出现了集合的概念,可向学生作如下的说明.

        把一些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数的集合,简称“数集”,所有有理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有理数集.类似地,所有整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整数集,所有负数组成的数集叫做负数集……;

        数集一般用圆圈或大括号表示,因为集合中的数是无限的,而本题中只填了所给的几个数,所以应该加上省略号.

        思考:上面练习中的四个集合合并在一起就是全体有理数的集合吗?

        也可以教师说出一些数,让学生进行判断。

        集合的概念不必深入展开。

        创新探究问题2:有理数可分为正数和负数两大类,对吗?为什么?

        教学时,要让学生 总结 已经学过的数,鼓励学生概括,通过交流和讨论,教师作适当的指导,逐步得到如下的分类表。

        有理数这个分类可视学生的程度确定是否有必要教学。

        应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标准不一样时,分类的结果也是不同的,所以分类的标准要明确,使分类后每一个参加分类的象属于其中的某一类而只能属于这一类,教学中教师可举出通俗易懂的例子作些说明,可以按年龄,也可以按性别、地域来分等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数都是有理数(圆周率除外),有理数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本课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1题

        2,教师自行准备

        本课 教育 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本课在引人了负数后对所学过的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提出了有理数的概

        念.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思想并进

        行简单的分类是数学能力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关于分类标准与分

        类结果的关系,分类标准的确定可向学生作适当的渗透,集合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接受需要很长的过程,本课不要过多展开。

        2,本课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可避免直接进行分类所带来的枯燥性;同时还体现合作学习、交流、探究提高的特点,对学生分类能力的养成有很好的作用。

        3,两种分类方法,应以第一种方法为主,第二种方法可视学生的情况进行。

        课题:1.2.2数轴

        教学目标1,掌握数轴的概念,理解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对应关系;

        2,会正确地画出数轴,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给定的有理数,会根据数轴上的点读出所表示的有理数;

        3,感受在特定的条件下数与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难点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知识重点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教师通过实例、课件演示得到温度计读数.

        问题1:温度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来测量温度的重要工具,你会读温度计吗?请你尝试读出图中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

        (多媒体出示3幅图,三个温度分别为零上、零度和零下)

        问题2: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

        (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点表示数的感性认识。

        点表示数的理性认识。

        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教师:由上述两问题我们得到什么启发?你能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吗?

        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在操作的基础上归纳出:可以表示有理数的直线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从而得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体验数形结合思想;只描述数轴特征即可,不用特别强调数轴三要求。

        从游戏中学数学做游戏:教师准备一根绳子,请8个同学走上来,把位置调整为等距离,规定第4个同学为原点,由西向东为正方向,每个同学都有一个整数编号,请大家记住,现在请第一排的同学依次发出口令,口令为数字时,该数对应的同学要回答“到”;口令为该同学的名字时,该同学要报出他对应的“数字”,如果规定第3个同学为原点,游戏还能进行吗?学生游戏体验,对数轴概念的理解

        寻找规律

        归纳结论问题3:

        1,你能举出一些在现实生活中用直线表示数的实际例子吗?

        2,如果给你一些数,你能相应地在数轴上找出它们的准确位置吗?如果给你数轴上的点,你能读出它所表示的数吗?

        3,哪些数在原点的左边,哪些数在原点的右边,由此你会发现什么规律?

        4,每个数到原点的距离是多少?由此你会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归纳出一般结论,教科书第12的归纳。这些问题是本节课要求学会的技能,教学中要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来完成,教师可结合教科书给学生适当指导。

        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2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请学生总结:

        1,数轴的三个要素;

        2,数轴的作以及数与点的转化方法。

        本课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2题

        2,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数轴是数形转化、结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设计的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易于体验和接受,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数轴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体出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的认识规律。

        2,教学过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线, 教学方法 体了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3,注意从学生的知识 经验 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 学习方法 。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掌握绝对值的概念,有理数大小比较法则.

        2,学会绝对值的计算,会比较两个或多个有理数的大小.

        3.体验数学的概念、法则来自于实际生活,渗透数形结合和分类思想.

        教学难点 两个负数大小的比较

        知识重点 绝对值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 星期天黄老师从学校出发,开车去游玩,她先向东行20千米,到朱家尖,下午她又向西行30千米,回到家中(学校、朱家尖、家在同一直线上),如果规定向东为正,①用有理数表示黄老师两次所行的路程;②如果汽车每公里耗油0.15升,计算这天汽车共耗油多少升?

        学生思考后,教师作如下说明:

        实际生活中有些问题只关注量的具体值,而与相反

        意义无关,即正负性无关,如汽车的耗油量我们只关心汽车行驶的距离和汽油的价格,而与行驶的方向无关;

        观察并思考:画一条数轴,原点表示学校,在数轴上画出表示朱家尖和黄老师家的点,观察图形,说出朱家尖黄老师家与学校的距离.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如下:

        数轴上表示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只与这个点离开原点的长度有关,而与它所表示的数的正负性无关;

        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做|a|

        例如,上面的问题中|20|=20,|-10|=10显然,|0|=0 这个例子中,第一问是相反意义的量,用正负

        数表示,后一问的解答则与符号没有关系,说明实际生活中有些问题,人们只需知道它们的具体数值,而并不关注它们所表示的意义.为引入绝对值概念做准备.并使学生体

        验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因为绝对值概念的几何意义是数形转化的典型

        模型,学生初次接触较难接受,所以配置此观察与思考,为建立绝对值概念作准备.

        合作交流

        探究规律 例1求下列各数的绝对值,并归纳求有理数a的绝对

        有什么规律?、

        -3,5,0,+58,0.6

        要求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绝对值的意义先求出答案,然后观察原数与它的绝对值这两个数据的特征,并结合相反数的意义,最后总结得出求绝对值法则(见教科书第15页).

        巩固练习:教科书第15页练习.

        其中第1题按法则直接写出答案,是求绝对值的基本训练;第2题是对相反数和绝对值概念进行辨别,对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有较高要求,要注意思考的周密性,要让学生体会出不同说法之间的区别. 求一个数的绝时值的法则,可看做是绝对值概

        念的一个应用,所以安排此例.

        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完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组织者.本着这个理念,设计这个讨论.

        结合实际发现新知 引导学生看教科书第16页的图,并回答相关问题:

        把14个气温从低到高排列;

        把这14个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

        观察并思考:观察这些点在数轴上的位置,并思考它们与温度的高低之间的关系,由此你觉得两个有理数可以比较大小吗?

        应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呢?

        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

        14个数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温度从低到高的顺序:

        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即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

        在上面14个数中,选两个数比较,再选两个数试试,通过比较,归纳得出有理数大小比较法则

        想象练习:想象头脑中有一条数轴,其上有两个点,分别表示数一100和一90,体会这两个点到原点的距离(即它们的绝对值)以及这两个数的大小之间的关系.

        要求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图形.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规定都来源于生活,每一种规定都有它的合理性

        数在大小比较法则第2点学生较难掌握,要从绝对值的意义和数轴上的数左小右大这方面结合起来来了解,所以配置想象练习 ,加强数与形的想象。

        课堂练习 例2,比较下列各数的大小(教科书第17页例)

        比较大小的过程要紧扣法则进行,注意书写格式

        练习:第18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怎样求一个数的绝对值,怎样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本课作业 1, 必做题:教产书第19页习题1,2,第4,5,6,10

        2, 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情景的创设出于如下考虑:①体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在

        这些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中获得数学体验,不仅加深对绝对值的理解,更感受到学

        习绝对值概念的必要性和激发学习的兴趣.②教材中数的绝对值概念是根据几何意

        义来定义的(其本质是将数转化为形来解释,是难点),然后通过练习归纳出求有理

        数的绝对值的规律,如果直接给出绝对值的概念,灌输知识的味道很浓,且太抽象,

        学生不易接受.

        2, 一个数绝对值的法则,实际上是绝对值概念的直接应用,也体现着分类的数学思想,所以直接通过例1归纳得出,显得非常紧凑,是教学重点;从知识的发展和学生的能力培养角度来看,教师应更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过程,关注学生的思维,做好教学的组织和引导,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

        3, 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法则是大小规定的直接归纳,其中第(2)条学生较难理解,教学

        中要结合绝对值的意义和规定:“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

        大的顺序”,帮助学生建立“数轴上越左边的点到原点的距离越大,所以表示的数越小”这个数形结合的模型.为此设置了想象练习.

        4,本节课的内容包括绝对值的概念和数的绝对值的求法、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法则,教

        学内容很多,学生接受起来可能会有困难,建议把有理数的大小比较移到下节课教学。

        课题: 1.3.1 有理数的加法(一)

        教学目标 1,在现实背景中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

        2,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3,能积极地参与探究有理数加法法

        则的活动,并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

        4,能较为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

        运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间题.

        5,在教学中适当渗透分类讨论思想

        教学难点 异号两数相加

        知识重点 和的符号的确定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 回顾用正负数表示数量的实际例子;

        在 足球 比赛中,如果把进球数记为正数,失球数记

        为负数,它们的和叫做净胜球数.若红队进4个球,失2个球,则红队的胜球数,可以怎样表示?蓝队的胜球数呢?

        师:如何进行类似的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呢?这就是

        我们这节课一起与大家探讨的问题.

        (出示课题)

        让学生感受到在实际问题中做加法运算的数可能超出正数的范围,体会学习有理数加法的必要

        性,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分析问题

        探究新知 如果是球队在某场比赛中上半场失了两个球,下

        半场失了3个球,那么它的得胜球是几个呢?算式应该

        怎么列?若这支球队上半场进了2个球,下半场失了3个球,又如何列出算式,求它的得胜球呢?

        (学生思考回答)

        思考:请同学们想想,这支球队在这场比赛中还可

        能出现其他的什么情况?你能列出算式吗?与同伴交流。

        学生相互交流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可以把两个有理数相加归纳为同号两数相加、异号两数相加、一个数同零相加这三种情况.

        2,借助数轴来讨论有理数的加法.I

        一个物体向左右方向运动,我们规定向左运动为负,向右为正,向右运动5m,记作5m,向左运动5m,记作-5 m.

        (1)(小组合作)把我们已经得出的几种有理数相加的情况在数轴上用运动的方向表示出来,并求出结果,解释它的意义.

        (2)交流汇报.(对学习小组的汇报结果,数轴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算式由教师写在黑板上)

        (3)说一说有理数相加应注意什么?(符号,绝对值)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如何相加吗?

        (4)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有理数加法法则.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相加,仍得这个数. 再次创设足球比赛情境,一方面与引题相呼应,联系密切,另一方面让学生在

        此情境中感受到有理数相加的几种不同情形,并能将它分类,渗透分类讨论思想.

        估计学生能顺利地得到(+)+(+),(+)+(一),(一)+(+),(一)十(-),0+(+),0+(一).

        ,但不能把它归的为同号异

        号等三类,所以此处需教师.点拔、指扎,体现教师的引导者作用.

        ①假设原点0为第一次运动起点,第二次运动

        的起点是第一次运动的终点.②若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不能很好地参与探究,也可以让其参照教科书第21页的“探究”自主进行.

        ③让学生感受“数学模型”

        的思想.④学会与同伴交

        流,并在交流中获益.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

        能力和归纳能力,也许学

        生说得不够严谨,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足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所发现

        的规律

        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

        例1计算:

        (1)(-3)+(-9); (2)(-5)+13;

        (3)0十(-7); (4)(-4.7)+3.9.

        教师板演,让学生说出每一步运算所依据的法则.

        请同学们比较,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与小学时候学的加法有什么异同?(如:有理数加法计算中要注意符号,和不一定大于加数等等)

        例2足球循环赛中,红队4:1胜黄队,黄队1:0胜蓝队蓝队1:0胜红队,计算各队的净胜球数.

        (让学生读数,理解题意,思考解决方案,然后由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学生活动:请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用到有理数加法的例子。 注意点:(1)下先确定是哪种类型的加法再定符号,最后算绝对位.(2)教教师板演的例通要完整体现过程,并要求学生在刚开始学的时候要把中间的过

        程写完整.(3)体现化归思想.(4)这里增加了两道题目,要是让学生能较为熟练地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拓宽学生视野,让学

        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堂练习 教科书第23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自己总结。

        本课作业 必做题:阅读教科书第20~22页,教科书第31习题1.3第1、12、第13题。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注重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归纳(用自己的语言叙迷)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

        2,注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不可能立即见效,也不可能靠一朝一夕让学生理解、掌握,所以,本节课在这一方面主要是让学生感知研究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分类、辩析、归纳、化归等).如在探究加法法则时,有意识地把各种情况先分为三类(同号、异号,一个数同0相加);在运用法则时,当和的符号确定以后,有理数的加法就转化为算术的加减法.

        3,注意学生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与他人合作中受益,学会交流,学会倾听

        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 文章 :

        ★ 七年级上册数学《整式的加减》教案精选范文五篇

        ★ 2019秋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全解读

        ★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课本答案参考

        ★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乘方》教案设计

        ★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

        ★ 初一数学《整式的加减》教学教案设计

        ★ 人教版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一课教案

        ★ 七年级数学正数和负数教案

        ★ 七年级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设计

       好了,关于“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材”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